▼
|
前不久我去汕头市南澳岛,有幸游览了古南澳总兵府,重点参观学习了作为廉政廉吏教育基地的全国第一座海防史陈列馆,对展示出的那些驻防总兵勤政廉政的事迹印象很深。回来已有月余,忽地想起总兵府海防史陈列馆中的一张清代“南澳镇武官设置及薪俸表”,忙从手机里翻腾出来。搞过财务的,一看报表就莫名其妙地有了探寻的兴趣。 一张小表名堂多 南澳镇武官设置规格高。在我们的印象里,南澳只是一个小岛,朝廷派设总兵1名,官衔居然封到正二品。副将的官衔封为从二品,设了8名;参将封作正三品。就连最基层的武官“外委”,也封为正八品、正九品。 驻岛武官官阶森严。南澳武官设9级官衔,141人,五品以下官员122名。但总兵只设1名,并非我们过去印象中的军队双正职配备。副将配备了8名,感觉是一正八副的规制,总兵具有绝对权威。 武官官衔的名称有特点。9级官衔分别叫做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类官衔名称,而“游击”“千总”“把总”“外委”在古代原来是官职的称呼,真的是闻所未闻。 薪俸项目多,“养廉银”最丰厚。南澳总兵的年薪由5项组成,一年的总薪俸为18505两白银。其中,俸银60.5,薪银144,心红银160,蔬炭银140,养廉银18000。从“副将”到“守备”的5级武官,只有心红银和蔬银,而没有蔬炭银;六品至九品的下层武官既没有心红银也没有蔬银;官居副将的从二品官员,其养廉银不到总兵的一半;而那些“把总”一年的养廉银只占到总兵的6%。从表上的数字看,总兵的养廉银不仅在薪俸中绝对占大头,而且数额看上去也是很可观的。 总兵府原来大有来历 经了解得知,“总兵府”原是明清时代的称呼,是南澳总兵的衙署,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海岛总兵府。 由于南澳岛介于粤东与闽南之间,是军事要地,地理位置独特,每逢官府缉盗,粤方追捕则入闽,“追之则势不可穷,纵之则势将复返”。明万历三年(1575),福建巡抚刘尧诲会同两广总督殷正茂一起上疏皇帝请设南澳总兵。同年,皇帝诏设南澳镇。从此后,南澳岛从一个贸易自由港变成了一个专门扼守东南门户的海防重镇。到了清朝,封建统治者害怕这里拥兵自重,所以1914年以前,南澳岛归福建和广东两省共管,中间以雄镇关作为分界线。总兵府前的广场上有一块石碑,上书“闽粤界”三个字,这是当时立的界碑,后移到这里。1914年以后,南澳岛县划归广东省汕头市管辖。 明清时海禁很严,朝廷限制越是厉害,民间走私活动就越是猖獗。当时外有倭寇的侵扰,内有海盗盘踞,朝廷派驻的士兵越来越多,南澳的规格也逐步升级,最后成为管制闽粤台的重要军事基地,这就应该是在小小的南澳岛配备官职之高、官员之众、薪俸之多的原因吧。 南澳总兵大多成为廉吏典范 清代总兵官拜正二品,一年18000两的高额养廉银,看上去总兵的俸禄不少,不必贪腐。朝廷给驻守边防海防的总兵较好的薪俸配备,不仅可让他们衣食无忧,还可过着较为体面的生活。 但清雍正开始推行的养廉银制度并没有抑制住吏治腐败,特别是清代后期,养廉银经扣、捐之后,大小官吏以支用不敷为名大肆搜刮钱财,吏治腐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养廉银不养廉”,总兵得到的“养廉银”多少和贪污应该没有必然的联系。 资料显示,明清两朝共有副总兵、总兵176任(166)人被派驻于南澳镇。一大批总兵,在海防建设、戍边安民、兴学济世、扶贫赈灾等方面为地方做出了贡献,一代又一代总兵扎根海岛,渐渐地形成了南澳岛独特的廉吏传统。他们中有很多人非常优秀,后来的南澳人追思这批总兵,纷纷建碑纪念他们。读了那段历史资料,感觉南澳总兵中以清贫告终的不乏其人。 南澳总兵本是武备之将,为何形成了清廉传统,这很发人深省。有人说,真正的原因在于南澳担任总兵者多是科举时代读书人,对于儒家文化有着极深的体悟,这些人受到天理良知的制约,不会轻易贪腐。有人认为,这些总兵颇具中国传统文人的士大夫风范,他们安贫乐道,他们坚守名节和清誉,他们信守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和治国平天下,是带着使命感而来的。在陈列馆参观时,见得最多的图文资料是那些优秀总兵在南澳的一件件生动事迹。在陈列馆,我还记得有这样两份资料:一份是清帝诏发的《南澳总兵梅春魁像赞》,一份是《梅春魁夫人像赞》,仪规和措辞很是庄严隆重,想必被封赏的总兵夫妇一定会有强烈的荣誉感。 看来,南澳总兵既有体面生活的薪水保障,又有读书人良好的修养,外加朝廷给予的崇高官阶和荣誉,这可看作古时南澳总兵勤廉传统能养成的基因吧!一张古时的官员薪俸表,还是有点看头的。
|
你是本文的第141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12、2 作 者: 季云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