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斋内”是鮀浦大巷陈氏宅第建筑群的美名雅号。这个雅号的得来是因为陈氏一族于清末民初时,筑有书斋开设私塾,在族中大力提倡读书之故。“书斋内”建筑群由主座“明经第”和书斋“怀德居”二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约近二千平方米;其中“明经第”于近年重新修葺而使原貌焕然。
主座“明经第”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缘何称为“明经第”,因为“明经”一词在明清二代是对于贡生的尊称,而陈氏族祖有贡生的功名,因而在建宅第时,也就标榜祖德。重修后“明经第”的门楼依然是清末时的摆设,古色古香,门上端正地嵌着三个丰腴秀逸的大字“明经第”,凹入式门楼嵌有壁肚,两边挂着一副写着大大的“陈”字和标榜宗功祖德字眼的灯笼。 “明经第”的一个建筑特色是:“双门楼”和“内外天井”,进入大门楼后是一个小天井,通过小天井就是内门楼。在小天井的周围有几间房子,在当时是佣人的住房,接着是一座小花园。进入内门楼,是一个约有400多平方米的大天井,这个大天井种植有不少花木。而且这二个门楼不是直对相通的,这样的建筑处理显示出建筑师的别出心裁:其一是在闹中取静,由这二个门楼错开产生隔音作用,使外面的噪声不会影响到室内;其二是要外人在门外看不到门内的景物,这是“内外有别”的封建教条的再现。 “明经第”的主体,是一座中轴对称的“四点金加厝包”式的古民居。这个主体建筑有一点是独到的,那就是雨天时在这座大宅上行动可不用带雨具,在大厅通过火巷隔间(潮人谓之“厝手房”)与火巷房相接处,建筑师独运匠心地安排有小屋顶可为遮阳避雨之用,这是别处民居少有的。这座主体的建筑设计主要考虑实用功能和居住环境,故而留存有较为宽广的天井,有宽广的活动场地,厅房的采光度较好;工艺上趋于大方粗犷、不事精工,却显古朴素丽。 “明经第”的正厅中堂挂有一块黑底漆金匾额“韦华鄂堂”,意义取自《诗经·小雅》句:“常棣之华,鄂不韦华韦华。”这里的“鄂”通“萼”,“韦华”为盛状的意思;取这个堂号的先人是希望其后人能如满树含苞待放的花萼般有生命力。厅前又悬挂有一块匾额,题字“壶仪是式”,署款为“钦命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史馆协修、提督广东全省学院、加一级纪录三次吴宝恕,为光绪二年澄海县长寿妇陈佘氏惠嘉立。” 通过天井一旁的侧门,便是一段通幽的小巷,过了小巷就是书斋内的书斋“怀德居”,现在已近于荒废,残垣断壁间仍见昔日之貌,由一个不小的花园和一座书斋格局的房子组成,当时书斋内的秀才们就是在这里读书的。他们和中国传统的书生不同的是,不只“一心只读圣贤书”,还关心个人前途,从陈江东为“怀德居”撰写的对联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联曰:“怀谨增光储国器,德星频聚起人文。” 这座古民居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得以保留的民俗资料,对于清末民居建筑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