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四食骨丝,五六食涂泥,七八食浮沫,九十百鱼笼当时。 ——南海边渔民食鱼顺口溜 闲来无事,偶读阿来昔日的小说《鱼》,当读到“水里阴森森的一片,有一些忽闪过的黑影在水里如魅般匆匆穿过,让人心中感到阵阵微妙的战栗。西藏人是不吃鱼的,认为鱼是祖先的魂灵变化来的……”这一段文字时,我能感悟到作家营造的意境,但对于鱼这一美食,本人却是喜爱到骨子里的。因为近海,少年时期,我好些年的夏秋两季喜欢腻在海边,有时,跟港里的渔民混熟了,还可以到他们船上去,跟着他们去海上溜达几天。就这样,这只船上呆两天,那条船上住半月,捕鱼的本领没学到,吃鱼的嘴皮子工夫却练出来了。 大多数鱼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休养,到了春季产卵后,鱼身都变成一个骨架子,模样还是那模样,肉却没多少,味道也不鲜美。一般正月二月里,很难找到美味的鱼儿。过了这两个月,三四月份,产后的鱼迅速恢复了身体,尤其是那些个头瘦小的,如凤尾、黄只、刺抹等,身上的肉还没多少,可是那身鱼骨,却香得让人差点连舌头都要吞下肚里。于是,在海边,就有“三四(月)食骨丝”的说法。 那么,夏季吃什么鱼呢?夏季天热,水面暑气冲天,那些习惯于随波逐流的鱼儿不好吃,肉是软的,骨头是松的。但是,那些潜藏在泥沙层面的鱼,却变得肥美无比。如比目鱼、小海鲽、乌鱼等,无论是油炸还是酱煮,都是极好的美味。海边人谓之“五六(月)食贴涂”。涂是泥土,意思是指五月、六月,那些贴近泥土层面的鱼最是好吃。 七月秋风转。秋风转,雨水时有时无,有时狂风暴雨,无时溽暑难当。有雨时大流会随港带出各种诸如稻花、草籽之类的东西,这些是鱼最喜爱的食物;陆地上酷暑难当,可是在海上,一到夜晚,秋风如洗,再加上一轮浅黄如蜡的秋月,有时还会让人感到丝丝凉意。这个季节,在浅海边,要数黄鱼、尖头、豆腐鱼和“金耳环”最是可口了。秋夜的浅海,寸波不生,点点竹排如海中小礁,偶尔一声欸乃,直教人如入唐诗宋词的意境之中。故海边有“七八(月)食浮沫”之说。所谓浮沫,是指那些喜欢漂流在水表,吃食海面上的浮渣泛沫的鱼儿。 而到十月之后,那便是海边人的饕餮季节。十月百鱼肥,不单是海上任何一种鱼都肥头大耳,圆溜溜、胖乎乎,浑身泛黄,拿刀子划破鱼肚,流出来的,不是鱼的肠子肝脏,而是一片片白花花的肥油。就连淡水鱼,如草、鳞、松、鲢,也都肉嘟嘟、光闪闪的,让人看得满心欢喜,食欲大开。 以前,人们的生活比较困难时,碰到无菜下饭,很多人都会提着各种工具来到海边、河里捕鱼,随便网一撒,再怎么着也有几斤活蹦乱跳的鱼可以下锅。因此,村里许多人逢到这种场景,都会说,这些水里的,就是我的吊篮。旧时没冰箱,会把做好的菜呀、鱼肉什么的,用一只竹篮子盛了,高高地挂在屋梁上,称之为“吊篮”。 类似我这种可将整个海、整条河看成是取之不竭的“菜篮子”的人,对于阿来笔下所描述的,只能是充满不可理解的敬意而已。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