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名见证浮陇沧海桑田 最新 图1张

  浮陇古村土地名随着城市开发日渐消失,稽考这些古地名,沧海桑田的故事便蕴藏其间,让人窥见浮陇乃至汕头的历史变迁。
  “浮陇”最初的地貌是海与梅溪河冲积之下形成的沙脊,今浮陇人仍然将浮东南畔路以南称之为“浮陇海墘”,即今浮东小学、嘉顿小镇一带往南原来都是海边区域,再往南部的龙湖村,实际上也是长期围海造地形成的新地域,龙湖村吴姓也是从浮陇吴姓迁徙而去。而浮陇的北畔路以北,即汕樟路沿路浮陇段古称为“浮陇溪墘”,北部有梅溪河、浮陇溪两条溪。由此可见,浮陇最初的老村,也就是在北畔路与南畔路之间的长条形沙洲村落,从明代初期已有“浮陇”村落名出现来推断,浮陇沙洲至少在南宋末期到元代之间就基本形成。
  浮陇南部 昔日浮陇海墘
  从浮陇辛姓、纪姓等迁居情况看,纪姓一族是因为元末的“三阳兵乱”被迫隐居浮陇,辛姓系明代中后期在“乾世寮”形成辛社福德爷庙(今天山北路聿怀初级中学附近)。纪姓可在浮陇隐居,可见元末浮陇方形成,揭阳、澄海临近各乡特别是外地军队对此并不熟悉。而明代中后期浮陇辛姓聚落“乾世寮”尚在老村周边,如关帝古庙、三山国王古庙等大多在清代中期形成,说明各姓氏也在明代中后期才陆续迁徙到浮陇周边,浮陇古乡形成如今老村规模,最早也在于明代后期才基本形成。
  至今,在浮陇的土地名里,还有很多有关“陇”的信息。比如风飞陇,位于今木兰园周边,原因为浮陇海边沙地的地质,所以风一吹沙子飞扬,称为“风飞陇”,与此相近也有“丁仔埔”(今木兰园近东厦路旁)、“新坟陇”(乐山路边)、“大陇”(原浮陇路即乐山路杜鹃园)、“纪厝陇”(浮东小学),这些都是海边沙地逐渐填埋后形成的沙洲小陇,足以见证浮陇的沧海桑田。
  浮陇北部 昔日浮陇溪墘
  浮陇溪发源于鸥汀一带,与汕樟路、梅溪河平行,最后汇入东墩溪。这条古溪水也滋生了非常多的独特地名。“桥头池”与“桥头下田”古地名,今均在汕樟路浮陇乡旁,《澄海县志·卷十一·津梁》记载“仙陇石桥,距城西南二十五里浮陇乡,前为木桥,嘉庆十八年癸酉,乡人易之以石,砌三谼”,即三个桥洞的石拱桥。这一座石桥跨越的正是古时的浮陇溪,浮陇溪系梅溪河支流,从旦家园逐渐流出,蜿蜒注入东墩溪处,是古时候浮陇一道重要的灌溉水源。“桥头”古地名,印证了浮陇桥古时的存在。
  吕厝围(汕樟路灰路)担鱼巷后叫灰路,浮陇码头又称为“陇头渡”,旧《澄海县志》记载在岐山与鸥汀之间,而其具体位置为吕厝浮陇,也称为吕厝陇头渡,乡民至今将其称为“吕厝围”,系今浮陇担鱼巷口灰路处,是当时浮陇商贸出入要点。
  古浮陇乡在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大量的池,这些池水都是通过浮陇溪水供给逐渐形成,古浮陇乡就是被池塭围绕一圈的乡村,池水既便利农耕,可以饲养鱼类、防盗、防火,更可给暑热气候带来凉风,功用极多。至今浮西还有一巷名为“向西池前”,即是古浮陇一处池名。除此之外,在乡民口述古地名中,还有类似乌壳田池、匏瓢池、农会前池、竹脚池、六房祠前池、深池、角老池、桶盘池等名字。类似“角老池”,意思为三处田地排水汇总的老池子,如同“角”状。而“匏瓢池”、“桶盘池”等名字,则源自潮汕人古时候使用的各种生活用具,如“匏瓢”系一种木制勺子,而“桶盘”则是一种木制盘子,可见浮陇古地名保留了一定的潮汕民俗用语等。
  田、围、洋、塭 浮陇田的等次
  根据清代嘉庆年间《澄海县志》记载,古浮陇的供水主要依靠庆丰关、洲仔尾关两处。庆丰关在澄海县西南十五里,由东北渔洲溪入,经浮陇溪至沙汕头入海,灌鸥汀、浮陇、洋边田,康熙五十五年(1716)由澄海县儒生张成孔、张金全倡建;洲仔尾关在澄海县西南二十里,由东北入绕西南浮陇溪至沙汕头出海,灌浮陇、洋边、鸥汀乡田,康熙五十七年(1718)建。由此可见,浮陇乡等梅溪河中下游乡村,在康熙初年允许边民回迁乡中后,直至康熙后期才逐渐形成比较大的农业种植规模,需要农业灌溉用水,才最终推动两关建设而成,而两关之水均通过古浮陇溪流向汕头。因此,浮陇乡原建造了大量的水池,也形成了各种类型的田地。
  浮陇与潮汕一般乡村类似,将田地分为多种,其中最好的田地分为“田”与“园”,园没有水,较高,可以种菜;田有水,较低,可种水稻。比如珠峰南路的浮陇“大坪围”,就是种植闻名的“浮陇菜头”的菜园地。而“田”也分为普通的“田”与“田下”,也即田地势较高的称之为“田”,地势较低的称之为“田下”,也俗称“水尾田”,往往是乡村排水、积水之处,“田下”因此得到非常多肥料营养,所以“田下”也属于不错的田地。浮东的“黄厝田”和浮西的“许厝田下”正是这一类型的地名。而最初浮陇开发的田地不多,其中今浮东的东泰路片区称之为“门口田”,指的就是原来浮陇老乡最早开垦的良田,因为最靠近老村,如同一出门就到,故被称为“门口田”,浮陇的良田还包括“宫前田”等。
  而由于浮陇与临近的鸥汀不断发展,良田毕竟需要一定的地质条件,在人口迅速增长的清代中后期,浮陇以及周边乡村陆续依靠浮陇溪的水利优势,开始大规模的围海造地行为。在地名表现上,浮陇根据潮汕古语,将围海形成的并且面积较大土地称之为“围”,比如“黄厝围”(即今浮东电影院周边)即是当年浮陇黄社村民围海造地而成,而“柯厝围”则位于浮陇码头路,系原浮陇东畔厝柯姓围海造田而成。而面积较大的围海土地,如果田地质量比“围”略差一些,原属于海边滩涂地,则称之为“洋”,如乐山路往鸥下片区,有一片原来鸥汀蔡姓族人大规模围垦的,称之为“蔡厝洋”。一旦这类海边滩涂地面积相对较小,就称之为“塭”,比如汕樟路边的“许厝塭”,就是这一类型的地名,由于这片塭地面积比一般塭地大,还划分为上许厝塭与下许厝塭。

你是本文的第528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7、22
作 者: 许壁锋 文/图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