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筒时光 最新 图1张

    家中还保存着一个米筒,母亲每见到米筒,常情不自禁地说:“米筒,也退休啦!”这个米筒是母亲的陪嫁品。潮汕的习俗,新婚夫妇如果同龄,女方陪嫁两个米筒,寓意夫妇“同心同德”;不同龄,女方就配置一个米筒,寓意“一同幸福”。母亲出嫁时,外婆特意到潮州府城为她挑选一个滑畅顺眼的米筒。这米筒,是用竹子做的。我小时候,看过工匠制筒:锯下一节大竹,中间掏空,打磨光洁,再雕上一些花纹,一般能装一斤米。
    母亲是大媳妇,且有文化,婚后不久,祖母就把持家大权交给她。贫困的大家庭,家难持啊!那时尚未分家,我家与二叔家合起来共十几个人,为保证大家庭吃得饱,母亲手中的米筒份量特重。父亲工资微薄,二叔在乡里大队打杂跑腿,没有工资只有工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不至于挨饿,原因就在于母亲的米筒倒出来的不光是米,还有玉米、豆、瓜、菜根等杂粮。母亲与二婶除了把早晚两季的稻谷精心储备好之外,还充分利用旮旯地,搭瓜棚支豆架,种南瓜植葫芦,撒花生栽淮山。不同时节,总有瓜果成熟,“瓜菜半年粮”嘛,母亲变着花样做南瓜饭、花生饭、地瓜淮山粥,日子虽不算红红火火,但也很充实。
    那时邻居生活大多拮据,总有人来我家借米,母亲用米筒量米时,一筒米总是堆得锥锥的。母亲说,这不是一两几钱米的问题,有能力帮助人家就尽量帮,谁家没有困难的时候,少吃一口饿不死人。
    不久,我家与二叔家分家了,且随着家乡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越来越好,食物越来越多样化,母亲手中米筒的分量也越来越轻,从两筒、一筒、七分筒,感觉下米时米筒越来越碍事,母亲干脆用塑料量杯来量米啦。
    小时候,常听母亲结合日常小事,说一些关于米筒的俗语,印象深刻,回味无穷。母亲说,生活要勤俭,量入为出,如果到了“筒米欠人九碗糜”的地步,那是很难受的。一筒米,可以煮成十二碗糜,却要还人家九碗,何等窘迫。生活还要精明,不能“会算不会除,插米换番薯”,要掂量东西的价值。
    还有一个俗语,做人不要做“三筒米太嫲”。“太嫲”是潮汕人对富家老奶奶的称呼,相当于北方的“老太太”。这个俗语的意思是太容易满足,家有三筒米,就认为自己是富太太了。
    时光荏苒,家中米筒已派不上用场,只是逢年过节在祭拜祖先时,装上满满的一筒米,插上三支香,寄托对先人的思念。
    米筒,见证一个艰苦奋斗的时代。有时会梦到,母亲插了三四筒米,焖了一大鼎饭,喊着:“饭熟了,大家人来食啊!”

你是本文的第1189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5、11
作 者: 陈群歆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