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的经济发展战略,历来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之所以一直都是热点,乃在于不同时期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不断改弦更张,历史的机遇往往就错失了。在新常态下,汕头必须有一条比较稳固的发展逻辑,久久为功,才能有所突破。
    一、红头船精神锻造了汕头的辉煌
    就历史而言,汕头的开埠是鸦片战争的产物。汕头依托大潮汕腹地,成为闽西赣南工农业产品集散地之后,发展迅猛,世所瞩目。由于国际航线的开通,大大促进海运贸易。“同治五年(1866),进出汕头港的帆船、汽船达525艘,总吨位21万多吨”。发展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更成为鼎盛时期,据饶宗颐总篡《潮州志》载:“汕头港出入船舶统计表记录,民国二十二年出入船舶共4487航次,吨位632万吨”。是年汕头港货物进出口约占全国沿海港口货运量的8.67%,又据《潮海关史料汇编》载:“1935年进出口船舶4531艘次,吨位678万吨,占全国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广州。”汕头港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港口。从汕头的兴起和发展,正好诠释了“市以港兴”的发展模式。从一开始汕头就是一个港口城市,长期的港口经济让各种临港产业得到辐射而逐步发展起来,是砥砺奋进的潮人创造了汕头的辉煌。一个以贸易为主体价值、以“红头船精神”为文化图腾的人才群体——潮商岸然崛起。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把大总统的权位自动让给了袁世凯,他本人则到全国各地潜心考察,撰写《建国方略》,探索“民生、民族、民权”实现之路。孙中山先生对汕头港的调查非常细致分析,十分中肯,他在书中写道:“以移民海外之关系,汕头与厦门极相类似,以其供大量之移民于东南亚细亚及马来群岛也。故其与南洋来往船家之频繁也不亚于厦门”、“以海港论汕头不如厦门,以其入口通路之浅也。然而内地水运论,则汕头为较胜,以用浅水船则韩江可航行百英里也”、“汕头通海之路,只须少加范围浚渫之功,易成一地方之良港。”
    孙中山在拟订东南铁路系统建设计划时,把汕头港的建设与铁路运输线建设联系起来通盘考虑。他设计四条与汕头密切关系的铁路线:一是汕头——常德线;二是汕头——厦门,东南方两大港之间的海岸线;三是南京——嘉应线;四是厦门——广州线,使潮汕与兴梅以及闽、赣、湘、浙各省连接起来。汕头港因而成为粤东、赣南、闽西,湖南等地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孙中山的建设蓝图非常壮观,可是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梦想罢了。
    二、用红头船精神再造大交通
    汕头开埠的一百多年来,汕头的城市产业围绕着港口城市这一定位不断组合、汇聚、优化,高地初步形成。更重要的是,历史造就了勤劳、刻苦、精明、自强、奋发的新潮人;汕头作为曾输送劳动力出洋谋生的重要母地,今天华侨众多,海外交往密切,有一支资本雄厚、人才杰出的海外军团;本土,一大批长于经商的精英涌现、壮大。这是历史给汕头造就的硬件和软件,也是人文精神领域的优势,为汕头再出发、大发展作好了精神准备。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城。汕头的未来在哪里?下来的发展之路怎么走,领导者、决策者在思考,普罗大众也在思考。
    地域经济的发展,自有一个内在的、坚强的经济逻辑。
    这些年汕头的发展跟不上国内其他发达地区,制约有两方面:一、汕头不是缺少资金和技术,而是没有大交通;二、汕头不是缺少智慧,而是没有大交通思维。怎么讲?首先,汕头改革开放以来没有致力发展大交通,无法成为交通枢纽,因而一直不能融入华南经济圈;另一方面,发展战略的制定自觉或不自觉仅着眼于粤东一偶,没有从更大背景自我定位——这是发展逻辑和心态的问题。
    作为历史上重要的通商口岸,汕头曾创造了值得自豪的成就,引起世人的瞩目。今天,再建港口型城市,形成国内甚至国际的交通枢纽,应是汕头一个重要的选项,因为汕头具备了以下几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最接近世界运输最繁忙海域之一的台湾海峡黄金通道;有380公里长的海岸线,可建造包括10万吨级的码头泊位在内的港口就达20多个;有山有河有海,是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交融最彻底的大陆城市;拥有中国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资本背景——包括李嘉诚等最具有经济实力的潮籍工商巨头。
    三、打造现代港口城市和交通枢纽
    要重振汕头港口经济的雄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建设创新型的港口城市,应有足够的政策倾斜。一个地区不经过充分发展,一开始就搞齐头并进而不考虑资本约束和人才约束,会造成资金分散、人才紧张、大量在建项目难以完成的局面,既浪费资源,又不能实现社会发展目标。汕头处于珠江、闽南金三角的几何中心,又有相对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深水港、保税区、交通网络等)应大力发展港口经济。要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要不顾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现实,而高唱“大抓工业”、“以工业为龙头”的口号。工业当然要发展,但应循序渐进,需要一个积淀的过程。经济条件一旦具备了,工业就会蓬勃发展起来。经济模式上只能借鉴,不能照搬,这是经济学常识。若以港口经济建设为依托,发展交通及现代物流业,则既可以促进相关行业发展,推动本地经济增长,又可以提高整个潮三角的经济辐射力。事实上,面面俱到的经济政策的直接结果是面面都做不好。对此,汕头要拿出勇气和魄力,在资源和人才的调配上给予临港经济建设以绝对优先权,当港口经济产业的数量、规模聚集到某个临界点上之后,就会有马太效应和聚集效应出现,产业群之间就会出现自组现象,与之相关的研发、核心产品创新、大规模产业化和相关配套就会出现良性循环。
    港口经济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发展现代物流业。当前要做的是抓紧建设现代物流 “三大平台”:完善配套运输平台,提高口岸物流集疏运输能力;加速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电子身份认证、电子支付和电子数据交换等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物流政策平台,遵循WTO规则,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服务体系和企业运行机制。这一步如果走得稳妥,则可利用汕头与东南亚、港澳密切的经济联系和亲缘关系而乘太平洋西海岸港口已经饱和的有利时机,把汕头建成一个重要的国际港口,在国际贸易中争到自己的份额。与此同时,大陆与台湾的“三通”在短期内应可实现,汕头港要积极做好与台湾直接通商的准备工作,这方面,汕头有地缘、人缘和交通环境种种优势,故此须有政策因应上的预案,彼时能真正发挥枢纽港的功能和作用。
    除了建设港口城市,发展大交通方面,汕头必须依托“大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带”,找到自己的功能定位,要立足与承接广深地区中心城市和闽南城市群的功能转移,担负起珠三角大经济区东岸新增长极的重任,扮演好经济圈副中心的角色,加速交通实施的建设,形成密集的交通网络,打造华南水陆交汇大交通枢纽,从而完成产业转型与升级。
    以上两个方面应成为汕头未来发展战略的重心,这是汕头再出发所凭借的风帆,如果我们把城市定位,发展方向清晰地确立下来,汕头就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再造辉煌将不会是梦想!

你是本文的第759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7、1、22
作 者: 陈坤达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