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惠来古为百越之地,秦汉属南海郡揭阳、博罗两县地。置县于明代嘉靖三年十月,分潮阳县割惠来、大坭、酉头三都及隆井都一半,分海丰县割龙溪都,以惠来都为县治。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中原文化传入。宋明时期以后,人文荟萃。新中国成立以来,惠来县更加重视文物的保护力度,1973年8月在县文化馆内设立文物陈列室,1983年11月成立县博物馆,对当地出土文物进行保护。 据《惠来县志》记载:“1977年7月,惠来县龙江改造工程挖土时,于4米深处发现一古鲸鱼头骨,邻近20米处发现一条鲸肋骨。古鲸下额骨无存,上额骨前端已残。省考古队鉴定为古鲸头骨,石化程度浅,属亚化石”。1978年11月20日在惠来县城北水尾潭山,山北新乡仔村南粪箕山,建设部门挖土时发现小型墓葬,内有“五铢钱”二十株,铜钱锈结,余无他物。圆形方孔,周廊深圆。“铢”字金字头模糊,呈现箭镞形。五铢钱是西汉时期的货币,它的发现叙说着惠来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 新厝遗址在虎沟东南三里的惠来华湖镇厝村后,属池泮乡,是望登山的支脉,旧时三面环水。1979年7月8日,该遗址地下半米深处出土有“西周甬钟”一个,挖出甬钟时装满乌泥土,外有铜锈,基本完整,钟体上窄下宽,平顶,横截面为扁圆形。柄长10厘米,柄旁有一耳环,肩阔17.5厘米,底两角阔20厘米,身长25厘米,厚5毫米。两面有凸出的铜钮各18粒,布于钟的左右,钟面刻画回形雷纹符号。甬钟系西周乐器,出土于潮汕地区较为罕见,为研究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1976年4月30日,惠来县政府大院在基建施工过程中,于西侧距大榕树4米远,地下73厘米处发现火炮四尊,炮身长短不一,造型各异。埋藏火炮地点周围都是实土,安放炮位置则是瓦砾杂土。火炮在土上三尊并排,一尊炮口已经炸裂的放在上面,炮口朝东,炮身生锈沾结黄泥,坚硬难铲,炮身没文字,年代较为久远。1983年4月县城南门外疏浚护城河时出土火炮一尊。在靖海镇龟岛水下出土清代铜船舷铳,体长,口呈盏口形,铳膛管状,后部两侧有双耳,中间铭有篆书“亭记”二字,药室至尾部较大,下面内凹,后端圆凸。器表饰弦纹、花卉纹和云纹,铜质精良,是研究惠来海防军事的重要文物。 铜鼓是打击乐器,是古代南方和西南民族象征财富和权力的重器。鼓面是受击部分,鼓身是共鸣腔,由上而下分胸腰足三段。1982年10月在前詹港海滩下出土“四蛙铜鼓”一个,残体,鼓存有鼓面和部分胴体,有唇边,有双线分晕,一晕太阳纹,有尖细的十二芒,芒间夹心形纹。其他晕有折线纹、同心圆纹、栉纹、交叉平行纹,图案化羽人、鹭鸟和眼纹等。鼓面有蹲蛙四只,均逆时针排列。一只已残,蛙之间有一牛撬。胴体部分有晕有纹,有两道范线,合范线花纹对合准确,铜鼓面的正面和牛撬腹下均粘有贝壳。经专家考证,属东汉时期的铜质乐器,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 我国是陶瓷古国,早在几千年前已经开始制作和使用陶器,逐步发展瓷器。据《惠来文物志》记载:“东溪瓷窑在惠城北四十里,河林莿竹埔村北五里,东溪窑山下双溪咀口的角仔内,周围窑群密布。东溪窑乃明代所创,东溪源头来自北去二十里的珍珠帘峰下,蜿蜒曲折向南奔泻,在旱田、埔马两个小村之间,与东面的船桥来水合流至龙江河出海。明代建有18条窑,利用珍珠帘来水推碓舂泥制陶”。 1982年11月1日,县文物普查队在东溪瓷窑发现十处遗址,在3米深处出土瓷碗两个,外表光滑发亮,釉色透明如玻璃,色如蓝天。窑址有火膛及窑砖存在,属馒头窑。现藏于惠来县博物馆的“元钧窑瓷碗”,器形较大。直口、弧腹、圈足。施浅青釉,外不到足。碗内有一块钧釉紫斑。为元代名窑产品,釉色均匀,紫斑块为元代钧窑特点,为1982年在惠来县境内出土。古代陶瓷工艺品的出土,像穿越时空的轨道,引领人们去见证人类文明的发展。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的遗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1986年10月,在溪西镇西湖村民平整屋地时,出土“南明铜官印”一枚。印面长方形,铜质直钮,印面阳文为“扬威右镇随征行营关防”十个九叠竖排篆体字,左边阴文:“天字三千九十九号大使许寿造”。右边阴文:“永历三十二年闰二月”。关防是印信的一种,长方形,始于明初,又称“大印”。正规官员使用正方形官印称“印”,临时派遣官员则用关防,以银铜铸造。该印是研究明代官印制作的物证。 惠来县境内出土的这些文物是历史的遗产,是惠来悠久历史的见证,在研究潮汕历史文化上起着积极的作用。
|
你是本文的第89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9、24 作 者: 唐兹成 文/摄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