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以食为天。潮汕先民在年复一年的欢度传统节庆活动中,也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有极大保健功效的饮食文化,成为潮汕民间欢度传统节庆活动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潮汕传统节庆饮食习俗以潮汕自然地理环境为背景,以中医医理为指导,在喜庆与团圆、祭祖敬神、淑世情怀的同时,将保健理念贯穿于其中,力求通过饮食这一人类不可或缺的途径,实现健康平安的生理需求与心理愿望。 春节食槟榔——祛淤调脾 食槟榔是过去潮汕民间一种十分流行的饮食习俗。旧时潮汕人春节拜年,主人迎宾至厅堂,端上盛放在雅致盘中的槟榔,恭恭敬敬地说声:“请吃槟榔。” 槟榔与“宾临”谐音,具有奉敬客人、深表厚敬之意,但潮汕民间春节食槟榔习俗还有它的保健功效。 李调元的《与编修王春甫分赋岭南草木三十首》中有一首专咏槟榔的诗,曰:“南天客果礼尤需,叶少灰多味胜无。我爱红唇尝一颗,颊潮已觉汁如珠。”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槟榔“苦辛温涩,无毒”,“苦以破滞,辛以散邪”,能“消谷、逐水,除痰,辟杀三虫”,而且能“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从脾调中,除烦,破症结”等。可见,旧时潮汕民间春节食槟榔,具有明显的保健功效。 人日节食“七样羹”——清肠祛滞 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节,潮汕人有食“七样羹”的习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西汉魏晋时江南一带的人在人日节这一天,“以七样菜为羹”。潮汕地区属于江南,民俗活动中保存有很多荆楚遗风,潮汕人吃“七样羹”之习俗应是受荆楚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 潮俗中的“七样羹”,一般是芹菜、葱、蒜、春菜、大(芥)菜、芫荽、厚合(即“百合”,产于田野,用于喂猪,非中药之“百合”)均谐音取义,以兆吉祥之意。芹菜,谐音勤财;葱,谐音聪,聪明之义;蒜,谐音算,取能计算之意;春菜,谐音春财;芥菜,潮人也叫大菜,谐音大财;芫荽,谐音缘随,取有缘之意;百合,就是百事合想,万事如意。合起来,成为一句吉利语:勤快、聪明能计算,有缘遇,新春发大财,百事合想,万事如意。如果换入韭菜,那就是“久久发财”了,多么美好的愿望啊! 潮汕人吃“七样羹”的习俗不仅具有祈祝万事吉祥,延年益寿之意,更是具有保健功效。古往今来,“七样羹”是古代医家提倡菜肴丰盛,荤素兼食的饮食文化,极有利于促进胃肠消化吸收,维持体液酸碱平衡,预防节日便秘,祈祝春节吉祥如意,身体健康。正因为如此,潮汕俗语称:“食七样羹,食老变后生(即年轻)”。 清明节食蒸朴籽粿——清风祛淤,清脾健胃 朴籽粿为旧时潮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它是用一种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的嫩叶,和米舂粉,发酵配糖,装入桃形陶制粿印或小碗蒸熟后吃的粿品,也叫碗酵桃。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有清风去淤,清脾健胃之作用。 端午食栀粿、粽子、珍珠花菜——祛热解毒,健胃祛湿 端午时节,潮汕千家万户有做栀粿美食的风俗。栀粿也即栀粽,其原料为糯米。旧时的制作方法是用糯米浆配入捣碎栀子(民间通称枝子或黄枝)浸泡去渣后的黄色药液,然后再用铺姜碱液拌匀。由于当今铺姜碱液难以采草药及制作,市场又无法买到,故而就常用碳酸氢气纳(苏打粉)拌入浓茶水与粿浆搓匀,盛放入专用粿帕装入蒸笼蒸熟,便成棕黄色晶润滑的香喷优质栀粿.吃时,用纱线牵拉,切成一片片,醮粘点白砂糖,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所喜爱。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栀子,有清热泻火,除烦解郁,凉血解毒。主治胃中热气,泻三焦火,除时疾热,去热毒风等功效。”可见,潮汕人在端午时节食栀粿,是具有明显的健胃去湿保健功效的。 吃粽子是我国汉族端午节传统习俗。粽子也称角黍、简粽。相传此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食粽才健壮”,这体现了潮汕人对端午节食粽子的保健功效的充分认识,正因为如此,端午此日食粽在潮汕十分盛行。粽子,潮人俗称“粽球”。潮汕粽球有三种:角粽、栀粽、枕头粽。角粽是用竹叶、蕉叶包糯米和肉豆等馅料,甜咸二种或甜咸双烹,称为双烹粽球,以汕头老妈宫粽球店所产最为有名,故有俗语“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的流传。栀粽,也即栀粿.枕头粽产于潮州凤凰山区,因其为长条形,状似枕头,故称。它无须其他配料,纯用糯米制成,其制作非常精细考究:先从山上砍下杉尾、三丫苦、五指胶炆煅,泡水浸出液,澄清后泡糯米,以糯米为馅,制成“大糯粽”,其色泽金黄,光滑柔软,品尝起来,顿觉甘香爽口,肠胃舒畅,别有一番风味。 在澄海、潮安一带,端午节的中午要吃珍珠花菜(即白苞蒿),据说可以除去腹中毒素。 重阳节食咸粥——畅胃气、生津液 揭阳一带,每逢重阳节有一个颇具特色的习俗,就是差不多家家户户、男女老幼中午饭或晚饭要食咸粥。所谓咸粥,就是以大米为主料,以鱼肉、葱菜、豆干之类为佐料,煮而食之。食咸粥起源与各地登高饮菊花酒,食莲饵以避祸寻求健康同一心态,历代相沿成俗。 粥在古代已被视为畅胃气、生津液、益寿延年的食物。宋代诗人陆游写有《食粥》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文潜曾写有《粥记》一文,称粥“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由于粥既可满足人们谋求健康的心态,又可充饥当饭,加上中医认为“谷气可以养人”,因而成为大众化的重阳节食疗佳品。重阳节食咸粥,无疑也具有明显的保健功效。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