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也叫端阳节。这一天,潮汕人家普遍吃粽子、栀粽,有的地方还吃凉粉粽,潮州凤凰山则习惯吃“枕头粽”。此外,还有吃一些健身除病的药物、药膳与药酒。 端午节吃粽子是全国性的习俗,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这一食俗的来源普遍认为始于纪念屈原。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载:“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罗江,楚人命舟揖以拯,后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至今为俗。”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义》记载粽子:“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于五月初五及夏至啖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夷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日角黍。近世多用糯米。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古人认为用竹筒装米投于水,既是祭奠屈原,又使水中蛟龙有了食物,不去啖食屈原的水中躯体。 上述可知古代称粽子为“角黍”、“筒粽”的由来,我国吃粽子之俗年代久远。两晋周处的《风土记》载,古代粽子除粘米外,还有栗、枣等配料。唐代粽子已成为节日和民间四季出现在市场上的美味食品。长安有专门经营粽子的食店,并有多种果仁为馅料。明代用芦叶裹粽子,馅料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等。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粽子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如今全国粽子约分四类:一是纯米粽子,陕西人称为蜂蜜凉粽子;二是有馅粽子,如豆沙粽、枣泥粽、芝麻粽等;三是夹果粽,以枣、栗、柿、白果等分别与糯米裹成;四是用火腿、咸仁、蛋黄、虾仁等混粽米做成的。 潮汕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从中原传下来的。清雍正《海阳县志》载:“端午插艾蒲于门,艾形虎,又设角黍(角黍即粽子)。”光绪《揭阻县志》又载:“端午祀先,酿角黍。”宋明时期,已有不少中原人落籍潮汕,食粽之俗,也应早已有之,初时应是家庭制作,作为祭祀之用,逐步推广为市场销售食品,而且质量不断提高。潮汕最有名的粽子是汕头老妈宫粽球(潮汕称粽子为粽球),创始人张强德是位小食贩,他于1920年与其子张良杰在汕头升平路口老妈宫旁摆设摊档销售粽球,生意颇好。张强德去世后,其子便在老妈宫对面的小巷子里租一小间铺面,开设“顺德号”粽球店。张良杰苦心经营,努力提高粽球的生产质量。他选用作粽球的糯米,必须是颗粒肥大、大小均匀的名优品种,在制作的前一天就把糯米淘洗浸泡,再在竹筛上晾干。次日用猪油、鱼露炒至晶莹透亮,就已润滑飘香。粽球的馅料是咸、甜兼有,称为“双烹粽球”。咸料选用鲜美的香菇、虾米、腊肠、莲只、栗子、方鱼和一片用上等酱油、腐乳汁、白糖腌制的“南乳肉”(约20克)。甜料为豆沙馅与水晶馅两种。咸料掺在糯米中,甜料为防止甜汁渗出,外用猪网纱膀包裹,摆放在馅的边角。由于料好工细,产品脍炙人口,生意兴隆。初时,老妈宫粽球店里悬挂一玻璃牌匾,写着“食定正知”,表明向顾客保证质量,令顾客满意;也反映店主对自己精工制作的产品满怀自信: 潮汕端午节还有吃栀粽的习俗:栀粽是潮汕特有的,它是用栀子(俗称黄枝或枝子)捣碎后浸泡去渣,将黄色液体渗人蒲姜碱液,再渗入糯米粉浆中,搅匀后倒入铺奠棵布的竹葫中蒸熟,用纱线拉切成薄片后蘸粉糖吃,清甜爽口。栀粽呈棕黄色,能助消化,增食欲,祛疫病。 端午节吃粽球和栀粽是潮汕各地的普遍习俗。旧时潮州等地还有吃凉粉粽的,凉粉粽是用薯粉等制成面条状的棵棕,吃时再加上糖。潮州凤凰端午食“枕头粽”,是凤凰特有的习俗。枕头粽因形似枕头而得名,虽也以糯米为原料,但其制作方法和渗入的液汁,却绝无仅有。据余构养先生介绍,枕头粽的制作非常精细考究。首先要从当地山上采来诸如鸭脚木、埔荆之类的小灌木,烧成灰末,掺水搅匀、滤出,使之成为碱液后,再把精选的糯米洗净浸于其中,隔24小时以后,糯米变成金黄色,再用加工漂制的竹叶包扎。这种竹叶是从高山采下来的白竹之叶,经煮后放进小溪中让活水冲浸,去掉杂质,直至竹叶变得柔软,洁白透明。经包成枕头形后用芦苇丝缠绕捆缚再放进锅鼎熬煮10小时以上。枕头粽色泽金黄,光滑柔润,既可见米粒状,切开则似粉果。吃时蘸粉糖,软而不沾,甘甜可口。据凤凰人介绍,他们不辞劳苦制作这种果品,是因为枕头粽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糯米经这样处理后,不仅暖胃补中益气的作用更明显,而浸植物碱之后能除肠毒,治疗尿频。若把粽烧煅成炭,还是小儿食积之良药。“枕头粽”更牵系着旅外凤凰人的乡思和情谊。 端午节除了吃各种粽外,潮汕不少地方还用伸骨草、使君子叶、真珠花菜、鸡蛋、猪肉等一起煮汤吃,能起明目、去热毒。驱腹虫的作用。据说吃真珠花菜能明目和清除腹内毒质,使君子叶能杀死腹内蛔虫,伸骨草能强筋壮骨,几种草药合煮能互相补充。农村家庭常于端午日用使君子花炒蛋给小孩吃,对治小孩疳积效果甚好。也有用使君子叶和薏米、赤豆熬汤饮吃,除病健身。放点红糖,颇为适口。上述各种食物本来在平时也可以吃,为什么会成为端午节的食俗?旧俗认为,端午节是“圣日”,吃了能立即见效,且效果显著,非这一天吃效果不大。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