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日为何称重阳节?《易经》说,九为阳数,两九相重,即两阳相重,故谓之重阳节。大凡每个节日,都有节日的饮食习俗。重阳节饮菊花酒,吃重阳糕,是全国的习俗。但重阳节在潮汕不是大节,没有隆重的祀神祭祖活动,因而也没有兴师动众,杀鸡斩鸭,制作棵品,操办庆典,形成统—的饮食习俗。不过重阳节这一天,有些城镇,仍有本地的食俗,如澄海重阳节吃炒饭,揭阳地都重阳节午餐吃鱼粥,有的地方吃“杂烩粥”,潮安等地还有吃“油麻团”的。吃油麻团与供奉“九皇爷”又互相关联,因为农历九月九日是“九皇诞”,那些崇拜九皇神的就要食“九皇斋”,素食一天,用油麻团和红柿供奉“九皇爷”。旧时的潮汕戏班是崇奉九皇爷的,自九月一日至九月九日连续九天吃素。由于重阳节和九皇神的生日同在一天,节日及神诞的食俗就合二为一了。如揭阳《新寨乡志》记述重阳节这一天,“出于避灾祈安心态,斯日人们视为圣日,流行食‘油麻糖圆’,煮咸粥,吃红柿等习俗,此富含地方食疗的文化内涵”。乡志把这天食俗说是“出于避灾祈安心态”,显然是着眼于重阳节而言。
    古人认为重九(重阳)是个布满邪气的不吉祥日子,据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载:“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祓楔登高”,意谓借助登高来避邪驱灾:《西京杂记》又载:“汉武帝宫人佩贾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梁代吴均《续齐谐记》记述东汉时汝南(今河南上蔡)人桓景随道家方士费长房学道多年,一天,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有个灾难,你须赶紧回家,让家人每人缝制一个小红袋子,里面装着茱萸(植物),系于臂上,然后登高饮菊花酒,方能驱除灾祸。桓景按费长房的话去做。晚上,全家人从山上回家,见家里的鸡犬牛羊等家畜,全部暴死。长房闻悉后告诉桓景:“家畜是代人而死的,你总算是避过了这一灾难。”这就是重九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袋的由来。
    重阳节始于汉代没有什么疑义,但正式成为节日,一般认为是唐代。王维诗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反映重阳节风俗在唐代已很盛行。重阳前后菊花盛开,人们不仅采花酿酒,还用它制作糕点——重阳糕,同为时节美食。南宋(梦粱录·重九》载:“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
    重九登高饮菊花酒和插茱萸的习俗,不但是汉族文化,还流传于塞外少数民族。如宋代辽国君主就曾规定每年重九举行一次射虎比赛,赛后辽主率群臣登高,设帐篷,烹食猎物,饮菊花酒,并把茱萸研末渗入酒中,喷洒在门户上,用以辟邪驱鬼。
    潮汕的重阳节其实没有饮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的习俗。然而季秋时节,天高气爽,寒热适中,旧社会一些读书人假重阳之日结伴远足郊游,登高览赏风景,倒是常有的事。由于这一节日与“九皇诞”同在一天,人们往往把供奉九皇神的食品,作为重阳节的食俗,其实两者是不一样的。供奉九皇神的“油麻团”(口语为“油麻员”),是由炊熟糯米与油麻(由白油麻与乌油麻两种)、花生片(豆仁畔)混合拌糖后捏成团油炸而成的,属于斋晶,用来拜九皇神后,亲友与邻里之间互相赠送。因“员”与“缘”同音,互送“油麻员”寓意“结缘”,是一种表示友谊的社交行为,与重阳节意义不相关。
    重阳节不同地方吃的炒饭、鱼粥、咸粥、杂烩粥等,都是荤品。因为这些饭食要放进鱼、猪肉与猪内脏以至虾米、鱿鱼之类,那完全是为了“食过运”避开不吉祥日子,与崇拜九皇神“九皇斋”毫不相关:潮汕有“九月鱼菜齐”俗谚,即九月是物产丰盛的季节,平常用粥拌番薯丝尚且食不果腹的普通老百姓,能借助这个节日,饱餐一顿有鱼与肉的饭或粥,也算是一种愿望和享受。

你是本文的第957位读者
来 源: 《潮汕食俗》
作 者: 吴奎信、丘彪、吴湘红著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