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州糜又称潮州粥,是潮汕地区人们日常的主食之一。在潮汕地区,人们喜好吃糜,每天早餐食糜,夜宵也是食糜,并辅以杂咸送粥,如咸菜、贡菜、菜脯、橄榄菜等。 在酒楼筵席上,客人们吃完正菜之后都喜欢再来一小碗白粥,另加几碟杂咸。旅居海外的潮人、潮商,更是把这一吃法带到全世界,有潮人的地方,都少不了那一碗雪白的潮州糜,它已经成为潮汕地区一种独特的饮食习俗。 米粒爆腰刚刚好 潮菜专家、汕头市美食学会副主席张新民介绍,潮州糜虽然同样是由大米煮成,但方法不同于其它地区的白粥,口感也有很大不同。 作为主食的潮州糜不能煮得太烂,米粒刚爆腰就算熟了。熬煮时水下得都比较多,煮好的糜有粥浆。这与广州粥、北方粥半流质的特点不同,潮州糜的米粒晶莹剔透,汤浆呈粘稠状,有很好的充饥饱腹的效果。 如果用如今家里的电压锅煮糜,那就需要把程序设定在“米饭”档上,才是真正的潮州糜。如果设置在时间较长的“熬粥”档位,煮出来的粥米粒已煮烂,就不像潮州糜了。 起源三说 潮州糜是潮汕地区的特色主食,然而关于其起源,至今却仍有三种说法,难以定出结论,又或者,三者其实是并存的。 气候说 潮汕人吃糜的习惯,以前有人将原因归咎为环境因素,说潮汕地区气候炎热,人们流汗过多,需要吃糜来达到充饥解渴的目的。但是,张新民介绍分析到,这样的说法较难成立。因为如果是地理环境因素,那同处亚热带地区的广府和梅州地区又为何不吃糜。 缺粮说 而第二种解释说法则是认为,当时潮汕地区粮食紧缺,大米不够,因此人们只能用粥的形式,节约用米,同时又能达到饱腹的目的。也因此,潮汕地区有“焖三糇四淖糜十二”的俗语。淖糜就是米汤很多的潮州糜。这句话意思是说,同样七两半重的一筒米,用焖法煮饭,只能得到三碗干饭;如果用糇法,可以得到四碗干饭;而如果煮成淖糜,就可以有12碗。 有人认为,这样的煮法,虽然实际分量一样,但是可以供给更多的人食用,且心理上感觉分量很足,对于以前粮食紧张的年代,无疑是很好的充饥之法。 但这缺粮之说也缺乏依据。早在清朝初年的时候,当时称为“潮州”的潮汕地区就以“平原沃野”著称,每年有大量余粮供应福建。 养生说 或许因为这样,才有了第三种解释,养生说。《食物本草》中记载,吴子野劝苏轼食白粥时,说粥“促成出新,利膈益胃。”也许正是吴子野等潮汕先贤的提倡,既能果腹又能养生的白糜才在潮汕地区大行其道,成为如今潮汕人不可获缺的主食。 第三种养生说是否正统我们很难考究。但是潮州糜的养胃功效却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生活中。许多人或许有过这样的经验,在习惯了每天以白粥当早餐后,如果某天突然换食面包牛奶,有时肠胃就会出现不舒服,这是我们肠胃适应了温润的潮州糜,不习惯面包的“刺激”。 细节品味高贵气息 潮州糜作为潮汕地区人们的主食,在日常中再平常不过,然而,细细品味其精致考究的食法,会发现它的身上,自带有那么一种传统贵族阶层的生活气息。 传统贵族阶层的概念,指的是士大夫、精英阶层。这类人有两个特点,一是有牢固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有高层次的文化品味。二是他们对生活品质十分讲究,各方面都要求一丝不苟。 韩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系陈非老师认为,这些特点恰好反映的是潮汕文化精神的内涵——富贵文化。其具体体现,可从潮州糜的两处细节追寻。 首先是搭配的杂咸(即小菜),潮州糜有上百种专门的搭配食材,包括海鲜类、肉类、青菜类多种多样。如此考究的食法,不正符合士大夫们的生活习性么。 此外,虽然也是由大米熬煮而成,但只有潮州糜能让潮汕人一日食三餐而不厌烦。因为它不仅是充饥的食物,更是人们追求舒心、养生之道的食物。不管之前吃了多少山珍海味,潮汕人最后总喜欢来一碗白嫩柔滑的潮州糜。不是吃得不饱,而是一碗热腾腾的潮州糜下肚,从喉咙顺滑到肚子,好像体内的油脂都清除了,整个人舒适了许多。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