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又名地瓜,在粤东地区是仅次于水稻的农作物。番薯甘香爽口,营养丰富,价格便宜,广受海内外潮人的喜爱。由于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潮汕各地的番薯品种繁多,各具特色。
  “后陇红”番薯
  “后陇红”番薯亦称“后陇红心仔”番薯,产于潮安县后陇(亦名鹤陇)村。明代嘉靖初年,后陇村农民苏阿礽从当时的潮州府辖地潮阳县陂头村移植了“陂头黄”番薯,由于土质不同,原来的“陂头黄”薯质发生变化,薯皮由淡黄色变为赤色,薯肉也由桔黄色变得红若珠砂,原本烂口的薯质变得润而柔,极其耐煮,不香不甜的味道也变成香似菱荷,还带有几分蜂蜜的甜味。自此,“陂头黄”变成了“后陇红”。
  嘉靖二十三年(1544)后陇村学子苏志仁中甲辰科进士,授池府推官,不久又升迁入朝任中宪大夫吏部主事,成为潮州府历史上著名的七俊贤士之一。一次,他从京城回故里省亲,特意带上一篮“后陇红”回京,在其华诞之日,做为宴会的一道菜请六部官员,百官品尝后,无不交口赞叹。一时间,“后陇红”名噪京华,誉满朝野。很快,嘉靖皇帝、明世宗风闻“后陇红”的美名,也品尝了这种番薯,叹道:“‘后陇红’真是稀世佳珍也!”。此后,“后陇红”就被钦定为朝贡礼品而闻名于世。
  1960年,被选为上京参观团代表的后陇村人苏杜清,也将“后陇红”作为礼品敬赠毛泽东主席。广东省特级厨师朱彪初编著的《潮州菜谱》一书中,将以“后陇红”为主要原料烹饪的菜收录为高级宴会甜菜菜谱。至今,后陇人在与亲友往来中送红心薯也是一种时尚,旅居海外的乡亲回国时更不辞辛劳将这些又沉又重的番薯带到异国他乡。
  “石牌红”番薯
  “石牌红”番薯产于揭东县炮台镇石牌村,因薯体呈橙红色或粉红色,故名。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素以薯体清甜醇香,烹调精巧,韵味独特而饮誉海内外。自清代开始,炮台镇发展为港口商埠,时有“红头船”停泊,带来了形似萝卜,皮薄肉厚美的“沙拉越”甘薯,在当地种植,因其属外洋传入,俗称“番薯”。经过世代的择优汰劣,加之这里属桑浦山麓,沙质土壤,清醇的山泉水和适宜的气温阳光,为番薯的栽培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石牌村人终于培植出一种皮薄肉厚美,橙红醇香、营养价值较高的“红肉番薯”,被列入“第二五谷”而当粮食充饥,受到人们喜爱。到了20世纪30年代,从潮安县后陇村引进移植一种优质的红肉番薯,与石牌村的红肉番薯相结合,杂交培植出适合当地种植的“石牌红”番薯。每年四五月种植,十一、十二月收获,其园艺求精,施肥灌水须严格控制。“石牌红”贮藏的时间越长,其肉质越柔美,气味越香甜。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潮汕大地,人们生活普遍改善,食物构成已有相当变化。“石牌红”番薯却从原来的“第二五谷”升格为宴席名菜。在当地,人们家里贮藏一定数量的红肉番薯,被作为财富的标志。串亲访友时,以“石牌红”番薯馈赠,这也是炮台人特有的习俗。下势山金薯下势山番薯是具有独特海岛山区特色的南澳甘薯良种,盛产于南澳岛云澳镇下势山村,系南澳传统优质番薯品种“竹头红”经多年培育而成。“竹头红”原名“英哥番”,是南澳县主要的旱粮作物,在南澳县已有一百多年栽培的历史。下势山村的土壤主要是赤红壤沙质土,使下势山番薯皮呈肉黄色,肉为橙黄色,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和铁、钙等营养成分,肉质清甜,味道鲜美,口感特佳,闻名遐迩。下势山番薯在该县农业部门的帮助下,选育优质抗病毒、经济价值较高的竹头红品种进行改良,使其外形美观、大小均匀、皮色鲜艳。农户严格执行“金薯”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坚持选育良种,实行薯块育苗,保持了品种的优良性。“金薯”种植基地、生产产品已先后获得广东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和中国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下势山金薯被岛内外宾馆酒家列为制作高级小吃的佳品,进岛海内外游客慕名争相品尝购买。

你是本文的第1024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11-08-07
作 者: 黄素龙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