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芭”袭来,大雨滂沱。刚晋米寿的姚璇秋先生站完文艺兵的最后一班岗,悄然离开,她走了。

从一个生涩的潮剧青年演员到著名青衣,同一切艺术明星一样,她走过漫长的不断磨砺的艰苦历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培养的潮剧青年演员的杰出代表。从著名演员到表演艺术家,高峰在前,艺术的山坡却越高越陡。多少人在鲜花和掌声中流连,不愿向前迈进;又有多少人在半山腰停下了攀登的脚步令人叹惜。姚先生没有陶醉在观众的掌声之中,也没在后来一段艰难的岁月中迟疑,一步一个脚印攀上潮剧艺术的最高峰,实践她为潮剧事业的繁荣奋斗终生的誓言。

70余年岁月,她为潮剧创造了一笔丰厚的艺术财富,在《扫窗会》《苏六娘》《陈三五娘》《辞郎洲》和现代戏《江姐》《革命母亲李梨英》等等剧目中塑造的从古到今的光辉人物形象深刻留在不止一代潮剧观众的脑海之中。

20世纪50年代以前,潮剧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小剧种。经过以姚先生为领军人物的一代潮剧人的努力,让国内艺术同行和广大观众知道在戏曲百花园中南方有这样一朵奇葩,是个声腔艺术与昆曲相若可直接追溯到南戏渊源的古老剧种;又让千百万海外潮汕华侨为家乡有这样的艺术而自豪。

艺术求真,贵朴素。生活中的姚先生很朴素,与追求朴素的艺术互为表里。删繁就简创造大气的表演艺术是她努力的方向。她做到了。她的戏没有一句油滑的唱腔,没有一个花哨的动作,看不到一个飘忽的眼神,更没有卖弄,没有脱离人物的技巧表演。就是这一切让我领略到何谓艺术大家。

朴素和谦虚是人的美德,姚先生兼而有之。不管自己的地位如何变化,她一直按潮剧戏班的习惯称编剧、作曲、导演等艺术骨干为先生。对年轻一代的编创人员,随时代的发展她称人家老师。按辈分她是我的师长,但她从不直呼我的名字,特别是在人前,总称某老师或某主任,体现这位艺术大家的谦虚,还表现出对在一起工作的人的尊重。平等产生自由,进行艺术合作就轻松了。

上世纪90年代,我曾几次参加有姚先生出场的大型文艺晚会的统筹并负责撰稿,她不但服从安排,而且一到排练场就同普通演员一起候场听调度。印象最深的是1999年筹备“姚璇秋从艺50周年专场演出”的时候,《扫窗会》那个难度很高的“蹲步扫地”表演片段被列为节目之一。当年她已六十几岁,我怕她吃不消拿不定主意,所以先征询她的意见。没想到她立即答应并积极练功做足准备。演出的时候,这段丝丝入扣光彩照人的表演不但赢得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还为潮剧留下宝贵的音像资料。就在那段时间,我生病在医院住了几天,她和她的爱人曾青先生几乎每天都到医院探望。我很感激,感受到来自长辈的关怀,还有一种同志间的温暖。

在我的印象中姚先生没有离开过舞台,离开过潮剧,似乎没有退休。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剧的代表性传承人,收徒课徒,她挑起传承艺术的重担。在她的支持下,广东潮剧院领导让我协助姚先生讲传承的理论课,给学员详细讲解剧目故事、历史背景、人物刻划和艺术特色,然后请她作示范并指导排练。先后有《认像》《扫窗会》《梅亭雪》《续荔镜记》等按这个方法传承,效果良好。在这位谦虚的艺术大家身旁工作我全无威压或局促感,思路活泼,工作得心应手。在愉快的艺术合作过程中,通过近距离观察,让我看到潮剧正旦的艺术真传,以及姚先生守正创新无私传艺的精神和紧迫感。我既学到了不少宝贵的东西,还加深对潮剧艺术宝库的认知。这是让我终生受益的艺术缘遇。现在,这一切已不能再续,只有难忘的记忆和深沉的怀念。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