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地区的宴席中,经常可以见到一种用于配桌作“点心”的粿品,潮汕人都称其为“宵米”。

    “宵米”个体小巧玲珑,金黄晶莹,形如石榴,但比石榴小,也没有石榴那么肥圆,而是其身呈小圆柱形,大约高3厘米、直径2厘米,且顶端略加收缩,并蓬松束折成不规则小菊花形的团粒状粿品。其形状十分可爱,使人赏心悦目。

    “宵米”不仅其貌很惹人喜爱,而且其香味也十分诱人,叫人闻其香而馋涎欲滴。吃上一口,顿觉其皮薄馅厚,肥而不腻,清香爽口,味道甚佳,吃时更要以陈醋为酱碟,消食开胃,食欲大振,难怪厨师们要将其用作配桌“点心”哩。

    一般的家庭虽然都能制作“宵米”,可是没有专门做买卖制作出来的那么好看和好吃。这是因为“宵米”的制作工艺必须十分讲究,特别是粿皮的制作更是精细,要用打散的鸡蛋加入上等面粉后,反复揉搓成为面团,揉搓的功夫一定要到位,粿皮才会柔韧。然后,让面团略加静置松筋之后,将其搓成细长的条状,并切成不大不小、适合做一粒“宵米”的小粒,再在案板上撒上些生面粉,用专制的“宵米棍”或者米筒将其压成直径5至6厘米左右的薄饼形圆片,皮包上调配好的馅料即成。

    用作“宵米”馅料的,主要有竹笋、鲜虾(也可用虾米)和猪肉(要有赤肉和白肉)等。竹笋要取较嫩部分,鲜虾要去其壳,并将笋与虾切成幼幼的小粒;赤肉和白肉要剁成肉末。然后,将笋和虾的小粒及猪肉末混合在一起,调入适量的味精、精盐、胡椒粉、白糖、老抽王酱油等佐料和少量的猪油,再搅拌均匀,馅料便配制成了。

    在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里,“宵米”馅料质量要求也不高,甚至是菜头(萝卜)、白菜、钱葱(马蹄)等“果菜代”都可以用来作馅料的主料。于是,人们便在馅料中加入炸香的方鱼末,以增强其香味。这虽没有用笋、鲜虾和猪肉为馅料主料的那么清香可口,但仍可上筵席作为配桌“点心”。

    潮汕人为何将此团粒状的粿品称为“宵米”?据说是源于过去北方一种以面作皮、肉为馅的小食,名唤“烧卖”。后来,此种小食由北方移植到南方,人们便以其读音相近,将其叫做“宵米”、“小米”和“烧米”等。不过,北方的“烧卖”应该是属于“小笼包”,而“宵米”则主要是用作宴席的配桌“点心”,其馅其形也各有别。潮汕人对其如此称谓,应是有另一种意思吧。从字义上看,“宵”有“夜晚”之意;“米”有“小粒象米的食物”和“点”等义。这就可以理解为“夜晚间的小食”或“夜点”,何况潮汕人过去的饮食有“三餐中间间食点心”的习俗呢。用此种小食作为夜晚间的“点心”,确是十分方便,只要将盛着“宵米”的盘子直接放进锅里蒸热,就可以吃了。厨师们将其用作配桌“点心”,也就不足为奇了。

你是本文的第600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11-10-29
作 者: 林树源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