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仔鱼又称扒皮鱼或者马面鱼,在潮汕地区,它俗称“竹仔鱼”。我至今记得陈世文讲古时说过的一句话:“阿妈目直直,等你回家吃竹仔鱼。”如果小孩子淘气,大人被歪缠得不耐烦,会冷不防地迸出一句:“你想吃竹仔鱼(吃竹枝)是不是?”很多老潮汕念叨过去, 最爱说起上世纪一个细节:“那时,竹仔鱼一斤才五分钱。而且是刚上水的鲜货。”可见它多么街知巷闻。
尽管在头发花白的人们心里占着温暖的角落,达仔鱼有个无法忽视的不足:吃的准备工作很麻烦。形体娇小的它们天生就有很强烈的不安全感:颌下长一根又粗又硬的尖刺,用来做防御和进攻的武器;全身包在一层又黑又厚的皮里,就像穿一层厚厚的铠甲。它们还带着一个不受欢迎的大肚子,徒然增加分量,造成外表的错觉,却对人们没有用处。 那时,鱼贩还没有提供去皮去肚的服务。大人们为达仔鱼扒皮去肚的情形,就像医生在做外科手术:用一把锋利的剪刀剪掉那根刺,再挑开肚皮,把肚子去掉,然后以肚子为分界,把皮向两边一分,像人们脱衣服一样,就把皮扒下来了。达仔鱼就像那些外粗内精的君子,粗糙坚硬臃肿的外壳下面有着线条优美的体型,洁白细腻的肉。一条条的达仔鱼在盘子里堆成一堆,如白玉雕成的小山;而成堆腥臭的皮和肚,则被丢进了垃圾箱。扒皮去肚的过程,是对食客诚心的考验。 蹲在一边,托着腮帮,看着大人不厌其烦地为达仔鱼更换衣服,我经常看得出神。习惯了劳作的大人,可以把扒皮上升到艺术的高度。锃亮的剪刀,就像是手指的延伸,或剪或挑,灵活异常,刻刀一样,转眼间就雕出了一条条精美的小鱼。 后来,我看见不断兴起供人们休闲的农场和作坊,常常不由得微笑。开着汽车的上班族,跑远路花钱去郊区,进行千奇百怪的劳作,弄得一身汗臭,美其名曰:享受生活。从这个角度看,上世纪徘徊在温饱线的人们其实就已经在过着小资生活了,因为在生活中,他们常常充当各种劳作的兼职。 达仔鱼肉没刺少腥味,是人们饭桌上的常客。家里常常煮达仔鱼粥。妈妈在想不出要做什么菜的时候,说:“就煮达仔鱼吧。”把达仔鱼洗干净,在粥熟时放进粥里煮,随后就放进各种配料。一锅价廉物美的达仔鱼粥就煮好了。煮好粥,家里人手一碗,在空荡荡的饭桌上铺一块报纸,一碟酱油,围着饭桌吃起来。在吃其他鱼时,大人们常吃鱼肚,让小孩吃鱼肉,还要帮小孩子挑鱼刺。吃达仔鱼,不用退让,大家都可以吃鱼肉,也不用如临大敌地害怕鱼刺的袭击。潮汕人常用“清甜”形容达仔鱼粥。这个“甜”不是糖的那种甜,而是有肉的甜美而没有肉的油腻。多吃几碗也不会觉得腻。 也许,像野菜和番薯成为饭店里堂皇上场的客人一样,有一天,达仔鱼也会变成像现在鱼翅那样稀有的菜,而鱼翅会变得像现在的达仔鱼般普通。在很多很多年后,子孙们看到先人有关达仔鱼的文章,也许会羡慕地感叹:“他们简直过着神仙日子!把达仔鱼当饭吃!我们可是只能吃乏味的鱼翅!” 生活的回顾常常不乏严肃思考,也不乏滑稽的对照。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其实简朴常常是种超时空的奢侈。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