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粿是潮汕民间一种很受欢迎的食品,每逢盛夏酷暑,它在潮汕地区畅销不衰。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草粿草(仙人草)全身可药用;性甘凉,内服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尿,有助治疗跌打肿痛、感冒、糖尿病等症。在古代,潮汕夏令气候闷热,梅雨霏霏,环境潮湿。人在蒸淫热逼中,阳以汗外泄,阴以热内耗,正气有隙,邪易入侵,诱发中暑。在缺医少药的古代,医家们采用草草煎后加工制成草粿药膳,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预防中暑之功。

    做草粿时,先将草粿草加水后用慢火熬制10个小时左右成浆液状,然后过滤去余渣,加入适量淀粉(通常是用薯粉),充分搅拌均匀,加热煮滚之后,盛于容器(传统是用陶钵、瓷缸)冷凝成膏状,即成为黑色晶莹的草粿。制作草粿所用的薯粉质量一定要好,做出来的草才更有弹性和柔韧性,味道清香甘美,入口爽滑醇绵。

    昔时挑着草粿担子沿街叫卖的多为中青年妇女。其担子的一头是一只筐子,里面装着一木桶草和瓷碗、糖粉末;另一头是装着洗碗水的木桶。她们的叫卖声在街头巷尾中显得婉转而悠扬,每走到人气旺的地方就停下来,用那把小铁铲有节奏地敲着碗沿,向四面八方传播着人们一听就明白的“草粿调”。沏卖草粿时操一把小铁铲,三下两下刮几片草粿盛于碗中,然后利索地将碗中的草粿用小铁铲“嚓、嚓”切花,撒上白粉沙糖,一碗热腾腾、金亮亮、香喷喷的草粿就递到买者的手中。吃时不用汤匙筷子,只需将碗稍稍倾斜靠近嘴边,轻轻一吮,一块甜甜的草粿就到了口中;也不用咀嚼,在齿颊间停留片刻,便溜下喉咙。若凑巧吃上刚出炉的草粿,卖家多刮些凝结于上层的草粿皮吃,其胶绵柔韧性更胜一筹,是草粿中的上品,更让吃者咂舌叫绝。

    潮汕草粿是一种时令性极强的潮汕传统小食,只有在夏日炎炎的夏天才称得上“金贵”,天气转凉了就没人要了。有时,天气突然由晴转成阴雨,草粿也就冷了生意。潮汕民间有流传着:“草粿煮熟,天时变局(指雷阵雨),二碗卖做一”和“南畔浮乌云,草粿卖有存”的民谣。意思是说,天气变了,草粿也就没人要了,价也降下来了。这句话也是旧时农村顽皮小孩与“卖草粿”的生意人斗嘴说的。这也道明了潮汕气候多变,暑热湿气交蒸,环境湿热,而草粿的原料是淀粉或薯粉,当气候炎热卖不完时便容易产酸腐败变质,吃后会使人腹胀致消化不良。

    潮汕地区还有“别人草粿别人糖”的俗语,用来比喻别人的东西,可以随便享用。

你是本文的第1036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11-05-16
作 者: 黄素龙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