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都华侨暹罗番.jpg

走进隆都,你会发现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是侨眷,有的人家甚至可以列举出在海外的好几代华侨亲戚。据悉,由于长期有着“过番”移民的历史,现在海外的隆都籍华侨人数与当地户数基本持平,因此,在这里也有“海内有个隆都镇,海外有个隆都区”的说法,隆都华侨是以成为潮汕地区一个比较显著的集体移民群体。在隆都,还有“隆都华侨暹罗番”的说法。据当地老人讲,之所以把隆都跟暹罗(泰国旧称)放在一起说,其实是因为当年隆都人“过番走暹罗”简直就跟现在人们到城里一样简单。

那么,隆都人当年为何会集中选择暹罗作为“过番”的首选地呢?这里头是有着内在原因的。隆都在潮汕是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地区,当地人很难依靠耕田种地过日子。历史上隆都人大多选择种田以外的营生作为谋生之道,诸如收购禽类羽毛、制作猪皮、补锅补鼎、腌制杂咸、制作蜜饯、点锡起箔、造竹筐箩、出海捕捞等。地方上很多普通人家的孩子一到十三四岁,父母就会叫他们出外谋生讨赚,而隆都距离出海口近,历史上有着“过番”传统,大多数人就选择了到海外另寻出路。隆都人“过番”之所以大多选择在泰国,是因为以前泰国人口完全自由,中国人来去根本不受任何管制。船一靠岸,提起市篮、“枕头箱”立刻投亲靠友,非常方便。

据资料记载,以前的隆都人初到泰国时,一般都聚集于曼谷的嵩越路和三聘街一带,主要以经营米粟、纱布、日杂百货等生意为主,人在他乡,大家多会互相照顾。就像新客初到这里,提着市篮就可以随便投亲靠友,哪怕不相识,只要一露乡音,走进哪个店里,不说受到多大的欢迎,也不至于被扫地出门,有时还会给几铢钱好寄顺风批回家报平安。生活在当地的潮汕人一般会供应新客一日三餐,并且主动为其找工作。如之前的陈慈黉、陈立梅、朱岳秋等行铺,都会帮助新客找事情做,新客出门时,还给其购买车票或给一些钱作盘缠。因此,一般到泰国谋生的隆都人,如果能吃苦耐劳,稍事经营,运气好的开一间小店,随时可到亲友所设的公司行号赊销货物,甚至借些资本。如此三年五载,就可奠定基础,再循序渐进,也可能当个“头家”。

据相关资料记载,隆都人在泰国主要有两次难得的发财机会,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14至1918年间,因为战事的重心落在欧洲,各种生产和销售的机会使亚洲乘机大赚一笔。隆都人在泰国所开的火船廊以各大火砻为依托,南货西运,加之泰国长期生产各类价格便宜、使用方便的中成药,一时成为欧洲市场的紧俏货,在泰国的潮汕华侨此时大多挣得盆满钵满。第二次发财的机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此番战火几乎燃遍全世界,而此期间的泰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是忽而中立,忽而附日,当狂悍的日本跟美国大兵鏖战于太平洋,欧洲又深陷德、意铁蹄之下时,泰国似乎成了一方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商业发达,呈现出一派极其繁荣的局面。

二战之后,随着世界格局和资本市场的重新划分,加之泰国政府在二战后期对华人实行“沙文政策”,逐步限制华人的海外出入权和自由贸易权。政府国家资本投入并控制市场,造成部分垄断行业的出现,在泰国的华人贸易圈大大缩水。而更为重要的是,在一战、二战中成长起来的泰国华侨的经营理念和手法已不适应新崛起的生意场。老式商场人士讲究克勤克俭、勤劳致富,并重信用讲情谊。而新兴的生意场却讲求冒险、冲刺,且各种新生事物和新科技的介入,新一轮的优胜劣汰已在所难免。而随着世界贸易圈子的扩大和各种新形式、新手段进一步占有市场,原来投亲靠友或以原始积累在这里的商界占有一席之地的时机,早已一去不返了。华侨要在这里的商圈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努力适应新的商场生态。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