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桃”潮俗指一种石首鱼类。这种鱼肉质呈蒜瓣状,鲜美嫩滑且极少骨刺。有潮州童谣这样唱:“红花桃,孥仔食了詏哒无。”这里“詏”是个古字,《说文》释为相毁也,潮州音读“鸦3”,意思是争辩;方言字“哒”字义是“说”。童谣的意思是说:红花桃这种鱼实在太好吃了,连小孩子们吃后都会互相推诿说不是他吃的。

  红花桃通常个头都不大,十几厘米长的已算是大鱼,每斤市价高达上百元。还有一种长相类似的石首鱼,俗称“红口”,跟红花桃一样大小的时候,价钱只及红花桃的一半。然而“红口”却有大条的,一掌长半斤重的价格已超过红花桃,上斤重的每斤已达几百元了。

  从外形来看,红口和红花桃都有金黄色的鱼鳞,而且肉质相近,因此一直被很多人误认为就是著名的大小黄花鱼。也即红口因为有较大的,所以被认为是大黄花鱼;红花桃因为长不大,理所当然被当成是小黄花鱼了。

  历史上大黄花鱼以宁波舟山一带出产的最为著名,但其实潮汕也是大黄花鱼的主产区之一。大黄花鱼在潮汕称为金龙鱼,以1954年的统计,全地区(包括海、陆丰)金龙鱼产量达1.5万吨,占当年海洋捕获总量的三成以上。1955年,惠来县甚至创下了一次敲罟作业捕获196.4吨金龙鱼的惊人记录。因为滥捕,产量逐年减少,至1965年,仅捕获2吨。从此之后,大黄花鱼变成了珍稀的鱼类。

  一种事物,少见必然多怪。经过40年的变迁,大黄花鱼这一物种在现实生活中基本消失了,但记忆犹存,于是出现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原本属于小黄花鱼的“红口”,因为体形相对较大,被误认为是大黄花鱼了;而原本应被称为棘头梅童鱼的“红花桃”,因为体形较小,又被误认为是小黄花鱼。

  以现代鱼类学的眼光来看,大黄鱼的学名为Pseudosciaena crocea,最大体长达80厘米;小黄鱼学名为Pseudosciaena polyactis,最大体长为40厘米;棘头梅童鱼学炜Collihthys lucidus,最大体长仅1厘米,这是大小的区别。大黄鱼是一种暖温性的洄游鱼类,平时生活在60米的深海中,不到洄游季节是见不着踪影的;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则都属于暖水性的近海底层鱼类,常年栖息于江河海口,犹喜以七丝鲚即凤尾幼鱼为食。这也是市场上,为什么常年都有新鲜的红口与红花桃供应的原因。

  话说回来,即使在过去,大黄花鱼、小黄花鱼和梅童鱼三者也是常常混淆的。我查考光绪年版的《揭阳县正续志》,里面有这样的记载:“旧志云,小者称春来。今考《四明志》,梅鱼首大、朱口、金鳞,长可三、四寸;石首小者名蝤水,即梅鱼,以出梅山洋得名,或云梅熟鱼来故名。以形状考之,是春来即黄花,黄花即石首之小者。而《南湖集》又云石首春鱼梅鱼三物,形状如一,而大小不同,又似各自一种。今仍旧志分析之,而附其说以俟考。”这段话有些饶舌,但还是指出了梅鱼即红花桃头大、红嘴、金鳞的三大特征。

你是本文的第903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