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采访潮州枫溪工艺美术师吴伟鹏时,他正忙着为超袖珍型手拉朱泥壶准备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资料。 壶高0.6厘米,直径0.5厘米!当记者拈起这把只有绿豆大的手拉朱泥壶时,唯恐不小心打碎。惊奇之余不禁问:“能出水吗?”吴伟鹏笑吟吟地说:“冲不出水哪能叫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的身、盖、把可样样精工。” 工作台上摆满了造型各异的袖珍壶,吴伟鹏一边把玩着小壶,一边给记者讲述他和袖珍壶的情缘。 无师自通成制壶高手 走进吴伟鹏的工作室,一进门就看到靠窗的一张大桌子上,摆着许多凝聚着作者智慧和心血的朱泥手拉壶,宫灯壶、西施壶、莲子壶……一块块平凡的泥土,经过吴伟鹏的匠心巧制,仿佛都充满了生命力。 吴伟鹏出生于潮州民间陶瓷艺术世家,从小酷爱手拉坯这种原始又富有创造力的手艺。他的父亲吴永孝是手拉坯大师,外祖父陈舜锦是彩绘大师。“介入袖珍手拉壶制作是近年的事”,吴伟鹏告诉记者,2012年,枫溪手拉壶发展非常好,看到别人做的袖珍壶有些大,他不由产生尝试做更小袖珍壶的欲望。 袖珍手拉壶看起来简简单单,却融合很多工艺技术,是多种工艺的综合体现。“我没专业学过,这些都是我自己摸索着做成的。”吴伟鹏说,“刚开始做的时候,壶身、壶嘴和壶柄的比例十分难把握。”几年下来,吴伟鹏的手艺愈发精湛,现在尺寸比例基本上都能把握了。 话音刚落,吴伟鹏走到工作台,开始做起壶来,技法娴熟,手中的袖珍壶身旋转如飞,不仅得心应手,并且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那种自信和专一来源于他高超的陶瓷艺术驾驭能力。 精品袖珍壶巧夺天工 有匠心精神和钻研精神的吴伟鹏喜欢挑战新的艺术高度,在确保袖珍壶工艺品质的前提下,能够做得越小则越具有挑战性。壶可以袖珍到什么地步?见记者一脸疑惑,吴伟鹏腼腆地笑了笑说,“看看这套小壶你就知道了。”只见吴伟鹏拿出一套袖珍壶和一个1角钱的硬币,很快,6把独具神韵的壶全部摆上硬币,俨然是一场小型的壶展。 令记者惊奇的是,这么微型的壶居然是手工拉制出来的,其难度可想而知。“吃得苦中苦,方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吴伟鹏告诉记者,这些娇小的手拉朱泥壶,要借助放大镜,才能将袖珍手拉壶表现得更加细腻,非常费时费力。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壶虽小,却依然做得有板有眼,其构造、特性都能体现出来。记者看到,小小的壶身圆润灵巧,壶盖可以掀开,还能出水;提梁壶有着修长高耸的壶把;南瓜壶一瓣瓣分割均匀,矮小敦实如一枚南瓜;仿古壶形象质朴典雅,古趣盎然……“制作这种壶损耗率特别高,做十几个可能只有一个是成功的。”吴伟鹏如是说。 创新传承玩出新花样 因为热爱陶瓷艺术,吴伟鹏不断研习设计理念,致力于工艺与设计的探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2013年,“神舟十号”顺利飞天,吴伟鹏创作了一套10只朱泥壶的《圆梦》套壶。壶身设计成航天器的形状,壶柄为火箭、机械臂、太空导弹等形状,10只壶造型各不相同却又浑然一体,诠释了中国航天梦圆的喜悦之情。这套壶作品获得了中国陶瓷界最具分量的奖项——中国“大地奖”陶瓷作品奖第四届的银奖。 除了将袖珍手拉壶在形体上向更小的方向做到极致,吴伟鹏还能在袖珍手拉壶的基础上制出千线壶。“尝试制作千线壶,让袖珍壶多了一个种类,算是一个创新吧。” 啥事做久了也有腻歪的时候,需要玩点新花样。不久前,吴伟鹏尝试制作柴烧袖珍手拉壶。遗憾的是,由于柴烧袖珍壶的盖子无法打开,作品全军覆没。“我现在还经常把这些柴烧壶拿出来,回味当时是如何烧的,回味每一道工艺过程”,吴伟鹏说,这种反刍一般的回味恰恰也是一种技艺的提高。 我们经常说“一辈子做了一件事,一件事做到了极致”,也许这就是吴伟鹏的真实写照。“我就是一个手艺人。从前是,现在是,未来也是”,吴伟鹏轻轻抚摸着手掌上的袖珍壶,像对待多年的老朋友一样。艺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也需要像吴伟鹏这样的坚守。
|
你是本文的第580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6、11 作 者: 陈文兰 文/摄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