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椪柑之名,是由著名柑桔专家曾勉首创。曾勉是中国柑桔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主持编写过《中国柑桔志》,对柑桔的分类有独到的见解。传说他对潮州的蜜桶柑和闽南的芦柑进行分类时却犯了难,从主要特征来看,它们应该属于桔子类,但因为果大汁甜,故只能从俗称之为柑。在主产地潮汕的方言中,虽然书写为“蜜桶柑”,口语却称为“Pong(碰)桶”,有“冇”、“松”的意思;另外漳州的芦柑也有“八卦芦”、“冇芦”的叫法。因此曾勉先生最后采用了潮汕音“Pong(碰)”,但将石偏旁换成木偏旁,成了“椪”宇。到了1978年,“椪”字被正式收进了《现代汉语问典》。我写此文时,虽然用五笔字型打不出这个“椪”宇,但就柑桔史来说,椪柑的产生却绝对是一件大事。 还在唐代武后时期,泉潮间蛮獠啸乱,辅助陈元光父子平乱开漳的丁儒写有《归闲诗二十韵》传世,里面就提到了柑树:“蜜取花间露,柑藏树上珍。”诗的开篇“漳北遥开郡,泉南久罢屯”,说的则是从泉州和潮州分土没立漳州的旧事,因此全诗虽然吟咏的是漳州的物产,却也可看成是古代潮州种柑历史的记录。 根据福建龙海县史的记述,闽南芦柑是在唐大中年间由九湖七首岩的一株橘树变异而来,特征是果蒂微凹,有形如八卦的放射纹,因此称为八卦芦柑。到了明朝,芦柑之名就已见于古籍,如凌登名《榕城随笔》说:“漳南产柑桔,其种不一,而颗皆硕大,芦柑为最。”在同一时期,芦柑应已传入潮州并且可能培育出新种,因为从郭子章提到的潮柑“味甘、肉肥、少核、皮厚”的特点来看,与后世的椪柑是很相似的。 椪柑虽然享誉极高,但在潮州柑常年的种植量中却又远远少于蕉柑。以我采访掌握的材料分析,蕉柑大约能占到潮州柑总产量的九成左右。这是一种很让人费解的现象:蕉柑的品质虽然也算优良,以高糖高酸,风味浓郁著称,但充其量也只能用“媲美椪柑”来形容,潮汕人为什么要弃椪柑而广种蕉柑呢? 远在清代初年,潮州人已经培育出了蕉柑。在柑桔学上,蕉柑被认为是椪柑与甜橙的天然杂种,原产地是潮州。但我以为这个“天然”用得并不太准确,蕉柑应该是人工杂交筛选出来的,这是因为柑桔不能直接用实生苗种植,需要采用砧木嫁接才能保持母本的优势。明清以来,潮安沙溪的上西村和普宁洪阳的宝院村就以专业培育柑苗著称。 选育蕉柑的目的不是为了生食而是为了加工。这股商品经济的风气最初电是由闽南而来,乾隆《漳州府志》说:“俗种蔗,蔗可糖,利较田倍。又种桔,煮糖为饼,利数倍,人多营焉。”据测算,一担鲜柑制成柑饼后,要用去半担多的白糖,因此柑饼的加工还可看作是蔗糖业的延伸。与桠柑比较,蕉柑具有更高产,更耐贮藏的特点,更适合早期潮州海商所从事的长途贩运;更主要的,蕉柑的果皮与果肉粘合较紧密,更适合加工成柑饼。因此从清初开始,伴随着潮州蔗糖业的勃兴,一种比椪柑更适合储运和加工的新的柑桔品种在潮州诞生了,这就是今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被认为是亚热带代表性柑桔品种的蕉柑。
|
你是本文的第934位读者 来 源: 《潮菜天下》 作 者: 张新民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