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汕头市澄海区相邻的饶平县绿岛山庄,有青岚地质公园和明清古寨等主要景点。明清古寨,其实是一个土楼——“紫来楼”。踏进古寨大门,古榕树下的“永思碑”,犹为引人注目:
    明本府别驾侯徐爷开路永思碑
    本乡乌溪路达凤城溪涧一带,春夏泛涨,涉者病之。侯爷摄篆,往返于兹,停车四顾,与乡众议,捐俸开修一路,非直免徒涉之艰,抑且称往来之便。幸而不日告成,惠及群生,名垂万世矣。爰刻石铭碑,以志不朽。
    侯爷姓徐,讳学颜,号孺洲。江西广信府丰县人。
    万历三十八年仲春立
    古碑记述的这位潮州府别驾侯,就是明万历三十七年(1604)任潮州府“捕盗通判”的徐学颜。徐学颜,号孺洲,江西广信府永丰县人,贡生。饶宗颐总纂《潮州志》的《官职制》载:“徐学颜,江西永丰,选贡”。潮州府“捕盗通判”。
    饶平县地处闽粤交界,是闽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激荡交融地带。其北部山区多为客家人聚居地。据说其祖先是中原黄河流域汉民族的后裔,于元代或明初,先后由闽迁徙入饶平定居。他们初到崇山峻岭之间,搭草寮为居,单户独舍,常遭兵匪盗贼为祸,又受狼虎之害,难以安生。为求生存繁衍,不得不汇集聚居,高筑土墙,间连间,户连户,层连层,形成了一个个特殊的土墙高筑的土圆楼。这种土圆楼,一村一族,集聚而居,易守难攻,利于生存和发展。现在,饶平县中部和北部,尚存土楼600多座。
    青岚岩风景区的明清古寨“紫来楼”,是一座内外双层的圆土楼。2016年4月11日,笔者随同汕头市名优企业协会的企业家们到饶平县明清古寨参访,一进土楼大门,便见一道环形通巷环绕于土楼外环,再进拱门,才是通常的土楼圆形广场。土楼内现仍有村民居住,但多为老年人。据楼内村民反映,他们原来都说客家话,后来才被潮人同化,说起潮汕话。在“紫来楼”内,还意外发现一户人家在2016年春节贴的对联、门神。这种黄河流域流行的春节贴门神的习俗,时至今日仍保留在饶平县的古村落中。笔者细细考究,这副门神不是通常见到的“秦琼”、“尉迟恭”,而是“张飞”和“关公”。这反映了他们仍把先人结义抗击外来敌人和自然灾害的生活履痕延续了下来,并附着在居住地潮人文化圈崇拜关公的民间文化习俗之中。
    “福建土楼”己于2008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饶平土楼与“福建土楼”的文化价值相等,理所当然也属世界文化遗产。而饶平县“紫来楼”这种双层相扣的土楼,更体现潮人建筑精细雕琢、匠心营造的独特建筑文化智慧。
    元明时期,饶平县中北部山区山高险峻,溪流交错,通往府城潮州的古道,爬高山、涉恶水,交通极为不便。潮州府捕盗通判徐学颜上任后,往来其间,见乡民从“乌溪路达凤城溪涧一带”,“春夏泛涨,涉者病之”。为了解除乡民跋涉溪流的痛苦,方便乡民上山下地,他“捐俸开修一路”,解除乡众“徒涉之艰”。 徐通判“惠及群生”之举,感动了村民,7位乡民代表遂立此碑,让徐学颜惠民之举“名垂万世”,受到人民永久怀念,
    笔者寻访追思之余,还需特别补述一句,原碑中的“路”字,碑文刻成:足字旁,右边为“石”字,上加一横一坚。查阅诸多老字典,均无此字。据笔者推测,此字为“路”字的异体字。碑文刻者之所以刻此异体字,是有原因的,因为徐学颜捐俸修的路,不是一般的土路、石路,也不是一条经过溪流的桥,而是一条经过溪流的路,此路一步一个石墩,人可以在石上走,就如路的异体字所呈现的那样。这一异体字所演译出来的字外之义,反映了古人娴熟驾馭祖国古老汉字文化的非凡智慧。当然, 这是作者初步推测,还有待贤者的进一步指正。

你是本文的第476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12、4
作 者: 陈汉初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