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福其人,多种地方志书均有小传,《广东通志》载:“苏福,潮阳(今惠来神泉)人。有夙慧。再岁而孤,五岁不言。一日,见道旁蛙死,讶曰:‘出字也(谓蛙死形如出字)。’闻者惊异。自是矢口成章,下笔若有神,人皆呼为神童。……后举赴京,以年少,令有司护还,给月米。卒年十四。所著《秋风词》、《纨扇行》,时尤称之。”苏福仅14岁而夭,就存世四首诗来看,有表现其追求功名的执着理想与壮阔高远之志的,有关于人生无常的感叹与怀才不遇的不平的,其咏月诗更是充分表现了他的诗才。
    苏福的30首咏月诗,据说是8岁时所作,他是从“初一夜月”咏到“三十夜月”,每夜一首绝句。在我国诗歌史上,咏月诗可谓佳作迭出,李白就有多首诗歌涉及咏月,但大多数是歌咏中秋月、团圆月,或者上弦月下弦月等,而一口气从初一夜到三十夜的连续之作,并不多见。苏福小小年纪,诗又多能自出心裁,且造语新颖活泼,设喻形象鲜活,意境神韵自然,整体舒缓从容,这是难能可贵的。如:
    气朔盈虚又一初,嫦娥底事半分无。却于无处分明有,浑似先天太极图。(初一夜月)
    三足金乌已敛形,且看兔魄一痕生,嫦娥底事梳妆懒,终夜蛾眉画不成。(初二夜月)
    日落江城半掩门,城西斜眺已黄昏。何人伸得披云手,错把青天搦一痕。(初三夜月)
    上面第一首,明明是“半分无”,却于无处又“分明有”,而且“浑似先天太极图”,这样的诗境造设,这样的描写分寸,这样的形象比喻,可以说看似稚拙却极老到,看似浑沌却具大气。第二首先用“金乌已敛形”、“兔魄一痕生”两个奇妙形象的比喻来实写,再以嫦娥为何“梳妆懒”而导致“终夜蛾眉画不成”,通过设问作喻,别具意境。第三首则头两句实写,再从“斜眺”自然带出一个新奇绝妙的设喻:“何人伸得披云手,错把青天搦一痕。”构思和设喻别出心裁而深具韵味。再如下面这几首:
    牛女依期渡汉河,广寒孤枕奈愁何?此时方与人间约,剖破冰盘下碧波。(初七夜月)
    堪叹人生奈若何,良宵遇酒且高歌。不知织女归何处,留住中天一只梭。(初九夜月)
    今夜圆非三五圆,只因圆处减婵娟。向残时节寻常是,说与嫦娥守夙缘。(十六夜月)
    玉漏迢迢夜未央,冰轮欹侧辗东方。其中桂影参差见,想是仙枝会短长。(十九夜月)
    频催玉漏夜迟迟,残月弯弓上海湄。想是惜花人起早,慌忙只画半边眉。(廿七夜月)
    才周一月匝三旬,不见清辉有半痕。娥女夜眠甘受寂,恰如陈后闭长门。(三十夜月)
    以上六首,除同样具备上面所说的鲜活奇妙的比喻,新颖活泼的语言和颇具神韵的意境创设等之外,更包含了诸如月圆月缺、牛女渡汉、广寒孤枕、向残时节、嫦娥夙缘、娥女夜眠、陈后闭门等等这些颇具人生哲理意味的意象,带了某种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强为之的无可奈何的感悟之类的东西,像七夕不能长有、圆过之后必缺等无法扭转的自然之理。感悟人生必有顺逆圆缺,不可能一厢情愿,像“堪叹人生奈若何,良宵遇酒且高歌”、“广寒孤枕奈愁何”、“向残时节寻常是”等等的人生况味。这些深具哲理韵味的东西,居然埋残于一个幼小心灵之中,通过咏月诗而表现出来,这难道不是奇迹么?还有,这组咏月诗从月亮形象“于无处分明有”到月圆再到“娥女夜眠甘受寂”的全缺,每一天的差别只是那么一点点,而诗人却能把它很恰切地一一描写,比喻切当,自出心裁,把月亮形象的细微差别描画得相当的得体妥帖,这也是一个奇迹。于此可见苏福神童之称,决非虚誉。
    对于苏福的诗,明代“后七子”之首王世贞曾有颇高的评价,称苏福诗“多自出心裁,以八岁童子而能为此,固可异矣。七古诸作尤有才思”。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随园诗话》,对苏福的咏月诗也颇称赏,他在“诗话”中完整引录了苏福的《初一夜月》、《初二夜月》、《初三夜月》、《初四夜月》、《十八夜月》、《二十一夜月》、《二十二夜月》共六首之多。要知道,袁枚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也是一流的文学鉴赏家和评论家,他的《随园诗话》影响极大,当时全国有多少诗人,以能跻身诗话为荣。《随园诗话》对于广东籍作者,除番禺黎美周的咏牡丹诗和神童苏福的咏月诗外,几乎见不到有收录其他的诗作,于此也可见苏福“咏月诗”的成就。

你是本文的第749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9、11
作 者: 吴二持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