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所说的鸭母浇,实是汤圆。汤圆原叫“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灯节”。每到这一天傍晚,各地都张灯结彩,花灯锦簇。人们观灯猜谜,吃着甜香味美的元宵。热闹非常。
    元宵,又叫汤元或汤圆。我国人民以元宵为食品已有1800年左右的历史,那时的元宵是“实心丸子”,没有馅心,也不是叫“元宵”。相传隋朝末年,隋汤帝为了粉饰太平,有一年正月十五,召集全国各种舞人乐人,搭台演奏,整整演奏了一个通宵。各地参加盛会的官府贵人、名伎名艺回府后都照样效仿,很快形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因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夜晚为“宵”,于是就叫“元宵节”。在元宵节,人们逐渐形成吃糯米汤圆习惯,久而久之,就把在元宵节吃的这种食品称为“元宵”。至民国初年,袁世凯忌讳元(袁),宵(消)二字,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
    潮汕人对汤圆进行改良,做得更有特色。在形状方面不是做成圆球状,而是搓成椭圆型,且周边稍薄,中间稍扁。在馅料方面常采用甜芋泥、绿豆沙、红豆沙、水晶馅。这种汤圆放在水中时是沉下的,煮熟时呈半浮半沉的状态,就象在水中游一样,便称为鸭母浇。“浇”系“浮”、“沉”两字合拼为一字,是十分形象的名称。其特点是口感柔软甜滋、香滑细润。

你是本文的第1280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旅游故事》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