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是我国一种民俗用品,北方人叫“嘎拉板”,古时称“屉”,广东叫屐。20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喜爱用它。尤其在潮汕地区,着木屐是潮汕人的传统风俗,木屐成为必备的日用品。
  我国之有木屐,由来甚古。据宋高承撰《事物纪原》载:“异苑:介子推抱木烧死,晋文公代以制屐。”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多次请隐居于绵山的介子推出仕不至,便采用焚山燎木之法迫其出山,子推抱树而死。文公很悲痛,便令人伐木作屐,常看着所穿木屐叹曰:“悲乎,足下!”以表怀念痛惜之情。从此便有了木屐,唐刘恂撰《岭表录异》载:“桅木产江溪中,叶细如桧,身坚类柏,惟根软不胜刀锯。今潮、循人多用其根,刳而为屐。”表明潮汕在唐代就已有着木屐之风。
  我国南方地区气温高雨量多,着木屐较北方普遍,而以潮汕地区最为闻名。清张渠撰《粤东闻见录》载:“潮州尚拖成散屐,以轻为贵。”《南粤笔记》载:“散屐以潮州所制拖皮为雅。”表明清代潮汕木屐就以散屐见长而闻名四方,故潮屐又称为“散屐”。潮汕人喜穿木屐,是因为地处亚热带气候,全年之中冬夏差别不大,穿木屐可以避暑纳凉,可以防湿去湿,价格便宜可以节省费用,洗澡穿着可使脚足水汽很快地变干,“澡身濡足,顷刻遂燥。”由于穿木屐有上述诸好处,方便人民生活,因此穿木屐之风在潮汕广为流行。
  木屐多用泡木、黄桑木、苦栋木等制成,并且以原块木为宜。制作过程如下:开刨木块,依屐画线,用宽口錾木成型,锯跟底起蹭,用布或胶、塑料片或牛皮等钉在木屐前方之上成船篷状,或蜂腰状,即可穿用。如是漆画屐或花绣屐,就在木屐板上漆、绘花,或在屐皮上如布上绘花卉或绣花。男人多穿白坯屐,女人多穿油漆红皮屐。
  木屐制作简易,穿着凉爽,不怕潮湿,深受潮汕人民喜爱。大约南朝以后潮汕人民就沿袭使用直至现代。为了穿着方便,潮汕人民使用的木屐在形式上有较大的改进,套上脚板的穿绳被改成钉上皮块和帆布带取代。唐宋以后潮汕人民在办理婚、丧事宜上也与木屐联系起来。例如:女儿出嫁除送妆盒外还有伴嫁鞋屐的习俗。但伴嫁木屐必定要涂上鲜艳的颜色。绘上鸳鸯戏水、并蒂莲花、仙姬送子等画面,以祈夫妻恩爱、早得贵子之心愿。在办理丧事时,等到做完七七、三旬、百日,女儿、女婿、孙女、孙婿脱孝之日,当事人必定要办妥每份两对有头有尾的甘蔗,两对红花、四袋种子、两双木屐(木屐头尾涂上红色)和两块布料,作为对女儿、女婿、孙女、孙婿拜祭的回礼,以表示富贵长青、兴旺发达、子孙满堂之意。
  由于穿着木屐行时发出强烈的声响,而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的噪音,加上20世纪70年代塑料拖鞋普遍出现之后,木屐遂被逐渐淘汰,今已很难寻觅,偶尔在乡间仍见到一些老人穿着自制的木屐。

你是本文的第955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10-11-14
作 者: 陈卓坤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