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妇女制作粿品迎新年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各地年俗丰富多采却又有所不同,潮汕过年风俗喜气洋洋,尤具特色—— 每年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是我国传统节日除夕,潮汕人称为“过年”,俗称“廿九夜”或“三十夜”; 除夕夜过了12时,便是一年之首,即春节,古人称之为“元旦”、“元日”、“元朔”、“元正”等,潮汕人则称之为“新正”,并将这两个节日合称为“过年”或“过新年”。潮汕的过年,可以说是很有特色的。 办年货 搞卫生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节前一般都要进行两次大扫除,一次在农历十二月廿三,主要是迎接次日的“送灶”(即送灶神上天述职);另一次在除夕这一天或前一天。按地方的习俗,除夕要把晦气全部扫除,正月初一(春节)不能拿扫帚,意为守财、新年吉祥如意。同时,要洗涤祭皿,杀鸡、宰鹅、鸭,备办干果、脯料等节料。春节是避忌杀牲的,据说杀牲不但当年饲养牲畜不吉利,还会把财气杀掉。妇女们更为忙碌,要制作各类品。在蒸制“鼠壳”时,要做有一定数量的“圆团”、“金龟”状的品,作为除夕夜守米瓮等之用。 过年前,男人要理发,女人要挽面(现改为美容)。以此祈求新年新面貌,能交上好运气。正月头特别是正月初一忌理发和挽面。 除夕这一天,各家各户的门上都要贴新春联、门符。有些家庭还在门前挂上大红灯笼,门上贴招财进宝的“喜童”,把“福”字的门符倒贴。还要把水缸的水、米瓮的米装得满满的,寓意新年富足。 吃年饭 共守岁 潮汕人过年有“压腰”的习俗。在沐浴、穿上新衣之后,要在“肚腰”(钱包)或衣袋里存放一定的“压岁钱”,寓意新年“肚腰”的钱都是满满的。晚上,晚辈要给长辈送上“压岁钱”;长辈也要分发给小孩“压腰钱”,以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除夕前,除了确实不能回家的外,远近家人都要归家。晚上,要在自家的厅堂或餐厅,现时有的人则在酒店举行家宴,吃“团圆饭”。同时,要以干饭过年,并留存些干饭作为“年饭”。旧时,还有围炉而食的习俗,俗称 “廿九夜(或三十夜)围炉”。饭后,家人聚在一起“守岁”,迎接新年的到来。 祭祖先 放鞭炮 除夕和春节一般都要举行祭祀祖先和拜神仪式。其形式虽与其它节日大同小异,但祭品却有不同。除夕的祭品用荤的,如“三牲”和荤菜等;正月初一则全用斋品和斋菜,若初二有再次祭祖的,方可用荤的,故清乾隆《普宁县志》中有“元日,祀祖先用素,初二祀祖先用荤”的记载。解放前的祭祖,分为族祭和家祭两种。族祭在祠堂或公厅进行,祭祀远代祖先,多数请有纸影班或戏班到来演出,较为隆重;家祭在自家的厅堂进行,形式没有族祭那么隆重。旧时,除夕祭祀祖先后,还有设案祭拜“财神爷”习俗,现已少见了。正月初一一早,家家户户一般要在门前或阳台上设案拜祭南辰、北斗和天公。祭祀时,大部分人家都会燃放鞭炮,特别是正月初一凌晨,要先在庭院前燃放爆竹驱除邪气,以祈求新年合家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近年来,城市禁止燃放爆竹,有些市民便用电子鞭炮代替。 潮汕民俗中,正月初一特别是早餐要吃干饭及“食斋”,据说若没吃干饭,出门就会遇到雨天;而“食斋”则可能是缘于是日是弥勒佛佛诞吧。 重礼仪 互拜年 春节“拜年”是潮汕人的传统习俗,很有讲究。在礼俗上,以亲疏、长幼、上下为序。正月初一清晨,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互道吉祥语;接着举家出动给邻居、亲朋拜年,进门时要互说吉祥话。每一家庭厅堂的桌子上都要摆放盛有潮州柑和槟榔(橄榄)的红盘子。因为柑是从桔嫁接而来的,比桔大,潮语的“桔”与“吉”又是同音,潮汕人便把“柑”称为“大吉”,把“橄榄”称为“槟榔”,“槟榔大吉”谐音“宾临大吉”。潮人办好事喜欢用偶数,认为偶数吉利,有成双成对之意,人们相互拜年,正是要图个“大吉大利”的好兆头,因此,放在红盘里的和拜年时带上的都要偶数,不能是奇数。主人对于前来拜年的,要请其吃“槟榔”,并要送红包给小孩。前来拜年者在进门时要将带来的一对“大吉”赠予主人,俗称见面礼;主人也要以一对“大吉”回礼。在互换“大吉”时,双方都要相互祝福。上世纪50年代以前,民间组织还有以潮州大锣鼓或舞龙、舞狮给行铺及社会名流拜年的。拜年互道的吉祥语,一般是“新正(新年)如意”、“同同如意”;互换“大吉”时,则以“新年大赚”,“同同大赚”和“新年身体健康”、“同同健康”等互相祝愿。但吉祥语会因时因人因家庭而异,对于小孩、在学读书的,多用“新年贤大”、“学习进步”等;对于经商办企业或当官的,则用“恭喜发财”或“步步高升”之类予以祝贺;现时人们一见面多数是以“新年好”、“同同好”等互为祝福。 大凡拜年者,要在正月的头两天进行,故有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特别是出嫁女,更要在初一或初二同丈夫及儿女一起回娘家给父母拜年,并备办饼干、糖果等,交由父母分送给左邻右舍,以示孝敬父母、不忘乡亲之情。娘家也要办甘蔗、香蕉、柑等礼物,由“阿舅”送到已嫁出的姐妹家中,由其婆婆分送给邻里,以示出嫁女与邻里和睦相处、注重情谊的品质。随着社会的进步,拜年的方式已大有改革,人们时尚用贺年卡贺年,用电话、短信息、网络拜年,根本不存在“有心”与“无心”的问题。春节期间,人人说好话,不说衰话,也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同娱乐 行禁忌 春节是一年中最为重要也最隆重热闹的节日,各种文娱活动几乎全都登场,颇受人们欢迎且具地方特色的有游锣鼓标、舞龙、舞狮、舞蜈蚣、英歌舞、布马舞、鲤鱼舞、木偶、潮剧和猜谜等,处处呈现出喜气洋洋、欢乐祥和的气氛。因此,一切不祥和的事都行禁忌,除了正月初一不说不吉利的话、不拿扫帚、不杀牲、不理发和挽面外,还有欠钱要在过年前还清,不要留债务过年;不打骂小孩,以免啼哭不休;一切针线活也要在除夕夜12时前做完,次日不许拿针线等。以此祈望新年行好运,一切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吉祥如意。 搅泔缸 开水井 在潮汕地区,春节还有“搅泔缸”、“开井”的习俗。以前,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养猪,也就有了用于盛泔水喂猪的陶缸。家庭主妇要用手或竹杆在泔缸里边搅边念:“泔缸搅圆圆,饲猪多赚钱”或“泔缸搅浮浮,饲猪大过牛。”祈望新年养猪长膘快,顺顺利利,能卖个好价钱。 改革开放以前特别是解放前,农村多数是饮用井水,于是人们对于水井十分崇拜,故有井公井妈(婆)之说。不论是公井还是私用井,除夕夜都要封井,初二或初三举行“开井”仪式后方可启用。“开井”仪式由村中的长辈妇人或庭院内有水井的婆婆,用“大吉”、红糖、素果和清茶等祭品放于井台祭拜后,揭开井盖,再将3杯清茶和一半的红糖倒进井里,并边从井里打水边念吉祥的“四句”。 潮汕过年的习俗还多着呢,这里只是列举一些主要的。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一些习俗已有了革新,而一些有意义的便继续沿用下来。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