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延续下来很多有趣的习俗。 吊喜灯 灯火是光明喜乐的象征。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节这天,潮汕地区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人们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 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此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后生了男孩子,农历正月十三起家人就必须挑起一对红灯笼,并在灯屏下贴着红纸写上姓名,欢天喜地挂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以此象征着家中添了丁。每晚家人要抱着孩子到祠堂中,一面将自己灯笼里的蜡烛点燃,使灯笼通红,一面接受周围乡人的祝贺。 度过桥 元宵节,潮汕大都有度桥的习俗。每逢元宵夜,男女老幼共同走过太平桥。过桥时不可回头,否则“回头不吉利”。过桥的人们还有摸石狮子的习俗,正在读书的小孩喜摸石狮鼻,谓“摸狮鼻,写雅字”;未婚的小伙子喜摸狮肚,谓“摸狮肚,娶雅女么”;而已怀孕的妇女则喜摸狮耳, 说是“摸狮耳,生阿弟”。 求喜物 元宵此日,乡村中多有设坛拜神活动。各神庙宗祠灯火齐明,烟雾弥漫,善男信女争先参拜,热闹非凡。神坛前所摆设的鸡,鹅,鸭,糖果,米果品,花烛,大吉(潮州柑)等祀品被视为神物。参拜的男女纷纷卜取祭品,取回家中,这就叫做“求喜物”。人们认为用了这些神物后, 就可以让家门平安,添财添丁。 掷喜童 乡村大都有人在祠堂大埕,街头巷尾的开阔处搭起一个彩棚,里面用泥土塑成一尊巨型的弥勒佛,袒胸露乳,笑容可掬。弥勒佛光秃秃的头,肩,肚脐,大腿等部位都摆设有男女泥喜童。人们站在一丈多远的竹栏杆外,用铜钱瞄准弥勒佛身上的泥喜童。中者喜童即归其所有,而在一些较难命中的部位,如头顶,耳朵等,命中者则一赠二三不等;不中者铜钱即归摆弥勒佛的棚主所有。这是一项老少都喜爱的活动。据说命中“男喜童”者,今后就生男孩。因此,那些结婚不久的年轻夫妻,或者刚娶儿媳妇又急于抱孙子的公公们,奶奶们也积极参与此项活动。一经命中,棚主和周围的人就会向他喝彩,道贺。自己更是喜滋滋地把“男喜童”抱回家中,认为中了头彩,有好兆头,今年定能早生贵子发财。 做丁桌 在潮汕乡村,上年生过男孩的人家,元宵夜还要在祠堂设宴请客,以庆“出丁”,俗称“做丁桌”。宴客时有两种席式,一种叫“龙船席”即用好多只方桌连结起来,客人围在两旁吃饭,形同划龙船;另一种叫“走马席”,即无论亲朋疏厚,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摆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来临,接连不断。解放后,由于思想的进步,潮汕人虽仍有元宵办丁桌的习俗,但多改为在自己家里进行,且单限于宴请较亲的亲戚和较好的朋友,丰俭由人,无人计较。
|
你是本文的第969位读者 来 源: 互联网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