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位于广东省东部,地处东南沿海,濒临太平洋,是一个美丽的港口城市,是北回归线与中国海岸线交汇的一方绿洲。
    1981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汕头经济特区,并于1984年和1991年两度扩大特区范围,现在特区面积234平方公里,人口100多万。
    汕头经济特区文化涵容于传统潮人文化之中,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地域性群体文化,又是一种刚柔兼具、动静相济的典型的岭海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至少五千年。远古时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创造了口头文学–畲歌仔。隋唐以后,随着战乱、戍边、远谪和民族大迁移,大批中原汉人南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经宋、明数代,人文渐盛,名贤辈出,潮郡被誉为”海滨邹鲁”。
    汕头是近代中国沿海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移民口岸,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形成经济外向、华侨众多、海外交流密切的特点,是一个著名的侨乡。中原文化的早期传入衍化、长期稳定的地域文化积淀、海外潮人对故土文化的眷恋情结,使汕头经济特区的文化发展自始至终体现着乡土特色浓郁的鲜明特点。
                          第一节 独具异彩的潮人文化
    一、中原文化的早期传人衍化
    秦汉以前,潮郡是古闽越族先民繁衍之地。自秦以后,为了逃避战乱和天灾,中原汉人后裔逐渐移居潮郡,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唐宋以后,各个时期均涌现出一批名贤和文史著作,成为潮人文化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也成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原文化入主潮地之前,潮郡已有百越文化存在。三国时期,揭阳人吴砀举孝廉;入唐以后,海阳人赵德中了进士,成为潮人一代封建文化的代表人物;而大颠和尚写经逾千卷,且为心经作注,更为唐代潮人撰作之冠首。唐朝以后,常衮、韩愈、李德裕、李宗闵、杨嗣复、陈尧佐、周敦颐、赵鼎、朱熹等公卿重臣,先后莅潮,对潮郡的文化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韩愈刺潮以后,起用赵德置办乡校,使兴学树人之风,薪传火接,绵延不断。
    韩愈刺潮,对于岭海文化氛围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自中原汉人南下,中州华夏繁衍盛区的名冠望族便带来了温谦知礼的嘉风雅范,使”潮虽小,也知讲礼义”(苏轼:《与吴子野书》)。因而,潮人在其总体素质上,已兼具炎黄气韵与华夏风采,潮人与华夏民族息息相关,古潮郡是”接伊洛之渊源”,才”开海滨之邹鲁”,有一个源于邹鲁又异于邹鲁、独具岭海又兼有旧邦的岭海文化的氛围。
    岭海文化氛围的真正形成,是在宋代。最早建韩文公祠于潮 州金山之麓的,是北宋咸平二年(999)莅潮当通判的陈尧佐,也是他最早将潮州山水附上韩姓,他有一首叫《韩山》的诗可以为证。此后,除了直接与韩愈有关的韩祠、苏碑、韩木、灵山留衣亭等处之外,潮郡的山川古迹,也大多冠上与韩愈有关的名字,如笔架山改为韩山,恶溪改为韩江,广济桥称为湘子桥,还有昌黎路、昌黎小学、景韩亭、叩齿庵、竹竿山等等,一个围绕韩愈的人化了的自然环境亦即岭海文化的氛围,在陈尧佐之后便渐次形成。许许多多入潮诗人的诗作,也为这种独特的氛围增添了翰墨之香,如:
    休嗟城邑住天荒, 已得仙枝耀故乡。
    从此方舆载人物, 海滨邹鲁是潮阳。
    宋·陈尧佐:《送王生及第归潮阳》
    过桥寻胜迹,徙倚夕阳隈。
    绿水迎潮去,青山抱郭来。
    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
    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清·吴兴祚:《谒韩祠》
    鲜花翠柏喜同堂,澄海春风百卉香。
    一曲宋元遗韵在,冠山韩水此情长。
                       当代·老舍:《赠澄海艺香潮剧团》
    这些回环在字里行间的韩山韩水,具有深远旷缈的历史感和蕴籍亲切的乡土感。这些充盈着韩山韩水钟灵之气的诗文,会诱发读者去体味中国传统文化那淳厚的气息,于幽思冥想之后滋生一种自豪而又儒雅的心态;而那时时处处可以登临赏览的韩祠、苏碑、鳄渡、留衣亭……等等胜迹,它们或古雅端方,或质朴凝重,或其水皓皓,或其亭翼然,都流荡着韩愈以及与他相关的苏轼、大颠那”文章浩瀚雄千古”的嘉风儒范,也会令人于瞻依流连之际,萌生一种崇高而又虔诚的心态。正是这种种崇高而虔诚、自豪而儒雅的心态的长期浸濡,才使得一代又一代的潮人逐渐地具备了自尊、自重、坦诚、沉静、文雅、专注等等优良的秉性气质,而这又集中体现为潮郡地域上自唐宋以后”才人济济,文士跄跄”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宋代潮人文化开始崛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这时,出现了宋真宗召试第一、敢于揭发时弊的许申;一向清介的张夔;为民请命奏免灾赋、辨明冤狱的刘允;辞官不就、策忤权贵的林巽;疏请收复华北失地的王大宝;事亲至孝、乡评所推的卢侗;志趣超逸为东坡所厚的吴复古。后人把以上七人称为潮州”前七贤”;连同被韩愈器重的赵德合称为”潮州八贤”。
    明代,潮郡人文鼎盛,才人辈出。仅嘉靖一朝,在潮州西湖”雁塔题名”的各种名人就有115人。崇祯戊辰科(1628)同榜进士辜朝荐、郭之奇、黄奇遇、宋兆杓、李士淳、梁应龙、杨任斯、陈所献被称为”潮州后八贤”。特别是出现了三任兵部尚书、”文盖天下,武把三关”、”通古今,操笔顷刻万言”、抗御外敌、边功显赫的”岭南第一名臣”翁万达,连同明代潮人第一状元林大钦和一代名贤萧端蒙、林大春、薛侃、唐伯元、林熙春、郑大进、黄仁勇、丁日昌等,统称为”明清十杰”。至此,潮郡已被誉为”海滨邹鲁”。 历史上潮人先贤创作了大批著作,仅收入《广东通志》的潮人遗墨就有124种,其中各种诗文集69部,另外,还有地方志63种。
    清代潮人文化又有很大发展,潮属各县文人学士的各种文史和学术研究著作极其丰富,在《潮州志》中存有目录的,就有170多部。
    民国以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出现了革命文学活动的新局面,涌现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家、艺术家、学者和专家,突出的有杜国庠、洪灵菲、戴平万、冯铿、郑正秋、蔡楚生、陈波儿、柯柏年、许涤新、梅益、林山等。据考自唐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历代潮人著作凡1100余种,其中集部诗文著作共600余种,足见潮郡历史上确是云蒸霞蔚,菁华翕聚,不愧为”岭海名邦”。

    二、长期稳定的地域文化积淀
    汕头地处僻远的南国角落,三面环山,一面通海,山海之间,是一片广阔的平原。在这与潮汐起伏的大海紧紧相连的大平原上,流淌着一条从中原大地汇流而来的永远平静如镜的大河–韩江。韩江带来了中原文化的魂魄,也一路带来了南岭山水的灵秀,但她的脉博,更直接沟通了大海的潮汛,于是,在这河海之间,便萌生了一种刚柔兼具、动静相济的潮人文化。这种既恬淡怡然,又沉毅刚烈的潮人文化,回环萦绕于边郡之地,呈现出长期稳定的地域文化积淀状态。
    在这里,来自中原的关帝与来自闽南的妈祖在毗邻的庙宇中共享香火,清悠儒雅的丝竹乐韵与刚猛壮激的大锣鼓都为老百姓所喜爱,商埠学府一样繁盛,海内海外都是潮人的家乡……。这种种奇特的文化现象,自古延续至今。
    在这样长期稳定的地域文化积淀中,产生了地方特色鲜明的语言、戏剧、音乐、潮菜、工夫茶、工艺品、民情风俗和文化心态等潮人文化八大特征。
   潮语古朴典雅,词汇丰富,保留较多的古语音、古语汇和古语法,可谓唐音古韵千年不易。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认为:”汕头语是现今中国方言最古远、最特殊的。”潮语本是古代中原汉人语言在潮地衍变的产物,历经千百年后,中原汉族语言早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潮语却仍然保留着古汉语的八个声调,处于长期稳定的状态,成为联结海内外潮人的最强大的纽带。
    潮剧是用潮语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为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 一,其源可溯宋元南戏,是明代潮腔、潮调的发展和充实。在其形成发展即在南戏地方化的过程中,曾受弋阳腔、昆腔、西秦、外江等声腔剧种的影响,并吸收潮郡民间艺术和民间音乐如歌册、畲歌、蛋舞、纸影、木偶、花灯、锣鼓、佛曲、道调等等的精华,从而逐渐融汇成曲牌板腔混合而具有地方风采的独立的剧种。潮剧最具特色的行当是丑行和彩罗衣旦,潮剧老丑有特殊的声型痰火声,又称”内喉声”,音色深厚洪亮,铿锵流畅。彩罗衣旦饰演天真乖巧、聪明伶俐的喜剧人物,台步身段有独特的风格。潮剧具有特殊的方言文学风味,善于运用方言、俗语、歇后语等,具有浓厚的乡土韵味,被誉为”乡音”,在海内外潮人心中永远占据芬芳之地。
    潮乐在中华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中独树一帜,是中国乐苑奇葩,其突出特点是古老、典雅、优美、抒情。潮乐源于唐,成于明。潮乐特有的”二四谱”及其特殊音律,与唐宋盛行的乐器和乐律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与潮郡民间乐调相渗透、溶合,承袭融汇了正字、昆腔、西秦、外江诸剧种的音乐,至明代中叶形成一种曲目丰富、形式多样、自成体系的音乐艺术。赵朴初1986年2月在汕头市政协丝竹社欣赏潮乐演奏后,曾赋诗道:”潮州音乐有宗风,流畅中和听不同。曲调宋元应有自,浪淘沙又小桃红。”这是对潮乐的确切评价和赞誉。潮乐的基本调式有五种,即:轻六调、重六调、活五调、反线调、轻三重六调。最具特色的乐器是二弦和打击乐。潮乐与潮剧一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潮莱属广东三大菜系之一,当今已跃居全国各种菜系榜首,成为名甲天下、誉满全球的名贵菜。潮莱的突出特点是清淡鲜美、精细可口,小吃富有地方风味和美食特色。潮菜渊源可溯盛唐时代,随着韩愈等大批京官名宦被贬南来,他们带来中原文化,也带来饮食文化;以后,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量南迁入潮,也带来士大夫阶层的饮食文化;南宋末年,宋室南迁,流亡于潮郡一带,也带来宫廷御膳的影响。这些,加上本地特产的鲜美海产品,自然使潮菜气质高雅,独具特色,登得上大堂,也入得了名宴,潮郡自此也成了一方美食乐土,饮食文化绚丽多彩,美不胜收。
    工夫茶与潮剧可说是潮人文化的双璧,潮人无人不晓工夫茶。当年潮人飘洋过海谋生,也许孑然一身,也许身无长物,但在这些”打起包裹过暹罗”的乡亲的包裹里,必定装有一套工夫茶具–这是潮人文化的一个最独特的现象。潮人好茶之风,举世皆知;潮人泡茶的工夫,举世称奇。工夫茶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茶道,一种茶文化,有人还誉称其是茶文化的高峰,总结为”和、爱、精、洁、思”五宇,认为工夫茶不是专为解渴,而是一种合乎道德、科学和艺术的真善美的高级享受。如今工夫茶已随着潮人的足迹,香遍五洲四海。当客旅异邦的潮人乡亲一壶在手,三两邀茗,那真是乡情洋溢,其乐何如,如果此时更有一轮团圞明月临空俯照,那情那景,更可谓人生极致。
    汕头抽纱闻名遐迩,为汕头工艺品之冠。抽纱顾名思义,是抽掉布面部分经线和纬线之后,再用针线织上各种图案的日用工艺品,但这是狭义的抽纱。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制作技艺的改革,抽纱已成为织绣工艺的一大门类,在传统的手绣手编基础上,又增加了机绣机编两类,这就是广义的抽纱。汕头抽纱最突出的特点是精美,在繁多的产品中以重工绣品玻璃纱手帕和台布最富有艺术欣赏和珍藏的价值。汕头工艺品久负盛名的还有陶瓷、嵌瓷和金木雕等。金木雕以优质樟木为原料,在精雕细刻基础上,经磨光涂漆、贴上纯金箔而成,金碧辉煌,与浙江东阳木雕齐名,被誉为中国二大木雕品种之一。
    民俗是潮人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潮人民俗大体与中原民俗相同,但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突出体现为潮人祭祖和信奉神明的特别虔诚和认真。潮俗祭祀节日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l、时年八节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鬼节)、中秋、重阳、冬节等的娱乐祈禳节日;2、与村乡姓氏宗族祖先有关的宗祠祭祖祀日;3、通行潮郡各地品类杂多而统称为”老爷”的神明如土地伯公、安济圣王、三山国王、圣者爷、关爷、玄天上帝、天后圣母、皇姑娘以及先贤圣哲、名人骠将等的斋醮祭祀节日;4、不定时的诸如新庙庆成、佛像(或老爷)开光等喜庆节日。潮人除日常勤于馨香祷祝之外,在以上所列重大的节日里,潮属村镇自明代至今,还盛行请演广场戏。”凤城二月好春光,社鼓逢逢报赛忙”;”打起锣鼓一百三,戏班送戏到门脚”……等等潮俗谣谚,生动地表现了这一最具特色的海内外潮人均喜闻乐见的祭祀演戏风尚。
    来自中原的文化源流和岭海兼具的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决定了潮人群体具有相互矛盾的性格和文化心态,一方面,潮人具有冒险、开拓、进取、容纳、创新、开放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具有下意识的保守、柔顺、排他、封闭的消极因素,但是,在潮人的骨血里,更多的是搏击、进取、开拓的气质,更多的是阳刚之气,不然,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潮郡会一直传留壮怀激烈的大锣鼓,为什么会风行源于北方山东而今只存留在这方土地上的具有亚洲雄风的男性舞蹈《英歌舞》;不然,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潮人的足迹会遍及世界每个角落,为什么潮人社团会以鼎盛的财力扬帆于世界商海之巅。潮人文化心态中的敢于革新、经世务实、重商求富的秉性是名闻寰球的。
    长期稳定的地域文化积淀,使潮人文化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同时又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三、海外潮人对故土文化的眷恋情结
    潮郡自南宋末年逐步向海外移民,至清代前期,在汕头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1861)之后进入高峰期,初步形成海外潮人社会。目前,潮人在本土1000多万人,在海外也1000多万人,有”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的说法。
    潮人移居海外,走的是一条血泪之路。千千万万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迫于生活的极端贫困,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赤手空拳飘洋过海到南洋去。民谣云:”一溪目汁(眼泪)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生动地描绘了潮人离乡背井、冒险闯荡天下的悲壮情景。
当初潮人移民海外,荜路蓝褛、披荆斩棘,开发南洋的蛮荒之地,也许只是想到如何生存,如何繁衍后代,他们没有料到,在经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之后,他们那与家梓桑田永难割舍的赤子情愫,会最终使潮人文化远播海外,成为世界文明的一大景观。
    当今环宇之内,几乎随处可见到潮人文化的踪迹,可以说,有大海的地方就有潮声。潮剧、潮乐、潮菜、工夫茶、抽纱、陶瓷、金木雕等工艺品,已为世人所接受、所喜爱;而潮语和春节、清明、冬节等传统节日、祭祖扫墓、婚丧喜庆诸多潮人民情风俗,更为世人所耳熟能详,久见不怪,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脉。
    潮人对故土文化的深情眷恋,集中维系于潮剧。
    潮剧是潮人文化的代表,以海外潮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和非专业的潮剧表演团体及其活动,是潮剧一种特殊的生存形态。据考潮剧以戏班形式到南洋演出起码始于一个多世纪以前,20世纪30、40年代是海外潮剧的黄金时代。
    历史上,泰国是潮剧海外演出最早、也最兴盛的国家。潮剧跟随潮人乘红头船进入泰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至1930年前后,以曼谷为中心形成了海外潮剧基地,潮剧戏班多达20余班。在曼谷街头、朱门绣户里,不时可听到潮剧委婉的唱腔和潮州弦乐的袅袅之音。泰国,可说是潮剧的第二故乡。
    新加坡是个只有200多万人口的国家,历史较短,民族组成也较杂。这里的潮人热心潮剧,除了对潮剧情有独钟之外,还出自一种寻根意识。对于潮剧艺术,更追求传统的韵味。小小的新加坡,有5个唱演潮剧的社团,其中最早的余娱儒乐社肇创于1912年,卓有声名。
    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和法国,同样有着千千万万将潮剧视同祖国、视同家乡的老一辈和新一代潮人,他们有着更为浓烈的寻根意识。正如一位记者笔下所描述的:”祖父对孙子说,母亲对女儿说,学潮剧吧,那里面有我们的根!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只要你哼起潮剧,你就能找到同胞和乡亲。”可以说,潮剧,是2000万海内外潮人共同的乡音。如今,潮剧已随着潮人的足迹,跨出国门,遍及五洲,成为一种不受时间、阶层、国界限制的特殊语言,成为连结海外游子乡情乡谊的重要纽带,成为全球潮人传达心声的载体。
    海外潮人对故土文化的眷恋情结,产生了值得重视的海外潮人文化。海外潮人文化是潮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潮人的拳拳赤子之心,是海外潮人文化得以绵延的原动力。  

你是本文的第1353位读者
来 源: 潮汕特藏网
作 者: 陈韩星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