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山村舞龙灯 岁时节日 图1张

    民间传说,端午节做粽球,丢在江里,是为了让鱼类不吃屈原的尸体,划龙舟是为了捞救屈原,舞龙灯是设想救起屈原之后,为他引路送行。
    我的家乡是小北山下的一个小山村,山村有很多民风民俗,有的延续至今,有的近于湮灭。山村的舞龙灯,已多年未见,但回忆起来,犹觉韵味无穷。
    在山里人的心中,龙是兴云播雨的神灵,龙的出现预示着风调雨顺,平安大吉。于是,自宋代以来,龙就成为乡人崇奉的偶像,世代相传。至于舞龙的兴起,据《辞海》记载:“流传历史悠久,在汉代已有记载。”这也许是家乡舞龙灯的渊源吧!
    家乡的舞龙灯,开始是在端午节期间,民间传说,端午节做粽球,丢在江里,是为了让鱼类不吃屈原的尸体,划龙舟是为了捞救屈原,舞龙灯是设想救起屈原之后,为他引路送行。后来,由于龙灯舞活泼多姿,乡人喜闻乐见,故每逢中秋、春节、元宵和喜庆日子,都有舞龙灯。
    龙灯的制作方法很讲究,其主要原料是竹和纸。乡里的锦叔是制作龙灯的巧匠,我曾亲临他的工场看他操作。只见锦叔先把削好的竹片竹篾扎成框架,然后把绘有龙身龙纹、龙头龙尾的彩纸仔细地粘贴在龙的各部位,龙的眼睛是两颗红色石子或红色塑料粒,龙灯由七节或九节、十一节、十五节组成,各节装有滑轮,可自由转动,龙头也可以左右摇摆,龙的肚子里,听说古时是装进小油灯,后来是装进带电池的小灯泡,使龙肚通红透亮。
    舞龙灯一般都是好几条龙构成。最长的可达二百多米,龙灯由两人共舞,舞灯人要经过训练,使龙灯舞形神兼备,首尾相应。龙头要转得活,龙尾要摆得开,两位舞龙人一人举龙头,一人举龙尾,动作要协调一致,舞起来真如蛟龙戏水。记得少年时,逢喜庆节日舞龙灯,我和大人们便在夕阳傍山时,站在寨门口大榕树下等龙灯,远远望见星星点点的亮光像一串珍珠在闪闪烁烁,时隐时现,亮光闪处,隐约还可听到锣鼓声、,音乐声高一阵低一阵。稍顷,火光越来越近,终于看到龙灯了。龙灯舞要过乡过里穿街走巷演出,每到一个村子,寨门口首先响起爆竹,表示欢迎龙灯的到来。这时,舞龙人频频舞动,龙上下翻滚,大人们齐喊“龙公显圣”,孩子们则发出吆喝声和欢笑声,整个场面似有一股风在回旋,在奔腾,人们被舞龙的节奏带动,被通明的火光映亮,沉浸在酣畅欢腾的舞蹈中。
    龙灯队每到一街一巷,都有爆竹欢迎,山村处处铺一地红屑,散一天硝烟,龙灯队走了,归家的村里人一路踏着这红屑,听着这烈响,闻着这硝烟,兴致勃勃,边走边谈论着今年龙灯的特色。
    后来到城里工作,方知道城里也有舞龙灯的习俗。对比之下,觉得山村的舞龙灯有古朴粗犷的风姿,舞起来不免带几分野性,舞灯人也没有城里龙灯舞灯人的诸多优美动作,但我觉得山村的龙灯舞才是原汁原味的龙灯舞,就像在家喝惯了陈年老窖的米酒,再到酒楼去喝香槟啤酒一样,总觉得不过瘾。我想,一种民间艺术,一旦进入高雅殿堂,现代化的气息浓了,泥土气消失了,往往也就变味了。
    少年时看龙灯舞,转眼间已是半个世纪前的事了,但仍像一组悠扬动听的乐曲,时时在耳边回响。

你是本文的第1219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5、6、19
作 者: 郭亨渠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