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阊阖春风起,蓬莱雪水消”,当金羊驮着春天降临,年一近,潮汕的民俗又火了:采囤,谢神,送神,围炉,迎春,游锣鼓……各种五彩缤纷的活动荐臻而至,把千家万户忙个不亦乐乎。 过年,通常是指除夕到正月初一这一跨年时段。可在潮汕,一进入腊月,便已拉开了过年的序幕:各家各户开始大扫除、办年货、做米粿、挂年画;人们开始添购新衣、新鞋,男的理发,女的“挽面”……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家居人丁都要以崭新面貌迎接新年。潮汕人向来重视过年,节日期间,各种色彩斑斓、热闹纷呈的年俗活动轮番登台,把过年演绎成一部高潮迭起、引人入胜的隆重大戏—— 腊月廿四俗称“小年”,是潮汕人“送神”的日子。传说每户人家的善恶功过,都被家里供奉的“灶神”(司命帝君)一一记录在案,到了腊月廿四便带上天庭向玉帝“汇报”,并根据每个家庭一年来的人伦善恶进行陟罚臧否,司予来年的“福分”,听起来与现代人的年终考核颇为相似。因此,各家除了要贽礼奉送灶神之外,还要耙鼎、祛尘,把家中里里外外,旮旮旯旯,洗刷干净。另外还需慎言守口,不可恶语狂言;物料亦需早作储备:水缸的水要挑满,燃灶的柴薪要备够,禽畜要喂饱……工夫做足,灶君满意,新年便能多得“福分”。为何要蓄水备柴?因为水被人们认为是“财”,柴则与“财”近音,水满柴足,预示仓禀充实,年丰物裕,正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过了小年,大年便进入倒计时了。贴春联,挂年画,吊灯笼,过节的气氛被渲染得吉祥喜庆,年味亦变得越来越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副副对仗工整、雅俗共赏的手写春联,散发墨香千里,让人仿佛“闻”到了春天的气息;而年画亦颇有寄意,或是胡子花白的老寿星,一手执藜杖,一手托盘桃,预示物阜人寿;或是身系红兜肚的胖娃娃,怀抱一条大鲤鱼,寓意年年有“鱼”(余)。 到了,到了,除夕终于在人们的翘首以待中姗姗来临了。除夕“围炉”是潮汕过年的一折“重头戏”。即使身在天南地北,每到除夕,无论如何都要回家过年。“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除夕夜,餐桌中央摆着一只燃炭转炉,一家人围坐成一桌,欢欢喜喜吃顿团圆饭,俗称“围炉”。一年来的奔忙劳顿,便在“围炉”团圆、亲情慰藉中得以释放。“围炉”饭的菜式亦有小讲究,通常要有甜丸和韭菜,因潮汕“丸”与“圆”同音,表示团圆,而韭菜则被视为“发”菜,寓意发财致富;炉里的木炭要烧红、烧旺,比喻家庭兴旺发达,生活红火。潮汕人强烈的家庭观念,在除夕“围炉”中可见一斑。 祭祀拜年,堪称潮汕人过年的“保留节目”。潮汕属于多神崇拜,先祖前贤,天神地祇,皆在祭祀之列,不但辞旧要拜,迎新亦要拜。拜祖宗,承祧绳武,表达对祖辈的感念之情;拜门神,尽忠职守,感恩一年到头对门户的忠诚守护;拜井神,饮水思源,铭记“受滴水恩以涌泉报”的古训;而大年初一,紫气东来,赶快备办粿品,迎神接福……在潮汕,“新正”还有持柑拜大年的习俗。正月初一,通常要起个大早,向家中长辈拜年问安,过后还要捎上一对柑桔,走亲串戚,互祝新春大吉大利。“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潮汕的祭祀拜年活动,蕴藏了感恩孝悌、抱诚守真、扬善瘅恶等传统核心价值观,彰显了潮汕人的礼义之风,表达了光前裕后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愿与憧憬。 过完初一,是否过年便算结束了呢?不!好戏还在后头哩。初一过后,乡村民俗活动开始火热登场, “闹热”、“灯脚”、英歌、锣鼓、做大戏,一波紧接一波,一浪高过一浪,将过年的热烈氛围迅速推向“高潮”。如火如荼的游神赛会,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底才“落幕”。这样掐指算来,潮汕人的过年整整持续了一个多月,时间之长,样式之多,内容之广,特色之美,在全国各地可谓裒然举首。 不是么?看,锣鼓队,敲锣搷鼓,旌旗飘扬;英歌舞,桴鼓紧接,燃炮鸣铳;庆神游,金旓曳曳,傩礼祈禳。“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每到庙会日,村民皆放下手中活儿,鲜衣怒马,游春赏乐;妇孺老幼,熙来攘往,欢天喜地。“君擎标旗前头行,妾弄花簪倚短墙”,红男绿女,墙头马上,心旌荡漾。乡村“闹热”,相当于给辛劳了一年的村民放了一次“年假”。“去岁陌上花似锦,今日楼台柳又青”,庙会期间,鼓乐喧阗,车马纷纷,将人的心儿撩拨得摇曳不定,所谓“大锣鼓一响,心头咚咚锵”。等到“闹热”过后,尘埃落定,人们才心满意足,着手忙起生计,故在潮汕有“正月过,安心乐业做工课(作)”之说。 岁月如歌,乡情如画。潮汕年俗卷帙浩繁,宛似一挂百看不厌的水墨画卷,犹如一卷古朴自然的抒情长诗,充满神奇梦幻色彩,洋溢东方文化神韵,蕴含传统道德基因,是潮汕这片厚土上盛开的人文奇葩,为“种田如绣花”的潮人所独有,在思想纷繁的时代,依然散发着瑰丽的人文色彩和浓郁的地域意趣。岁岁流传的潮汕年俗,根深叶茂,繁花似锦,将每年的春天装点得更加生机盎然、活色生香,引人神往,惹人梦牵。年俗是连结乡情、敦睦乡谊的精神脐带,过年的魅力,就如流淌千年的故乡水一般淳厚深长,让世代的潮汕人无论身在何方,无论走出多远,都能闻着家乡的年味,找到文化的认根和心灵的港湾。
|
你是本文的第1418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5、3、6 作 者: 陈泽楷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