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地区沿留着这样的习惯,逢年过节都要拜祖先,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活动,每个节日都意味着浓厚的风俗文化。
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为农历年分一年之始。 一早,家家择吉开门燃放鞭炮,俗称开门炮。当日,人们走亲访友,带上一对或两对大桔,互道“新正如意”,称为“拜年”,对方以同样的大桔互赠,表示共同吉利。各地还组织各式各样的文娱活动,到处洋溢着节日“闹热”气氛。 春节风俗,流传久远。现今,送桔拜年之风俗,逐渐以口头上的互祝“新年好”、“新年工作顺利”、“万事胜意”、“合家安康”等礼貌用语取代。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也叫“元宵节”。通常为南澳人游神赛会的时刻。从正月十一日(灯上棚)开始,各地张灯结彩,爆竹雷鸣,至十五日后,开始游神。旧时,有观纱灯、演纸戏(木偶戏)、舞龙、舞狮,化装游行( 戏)。相传有“抽灯(求纱灯即喜物)家门兴”、“坐大菜,选好婿”等趣谈。 现今,元宵节活动由各村、镇政府统一组织,摒弃了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渔村制作机帆船、鱿鱼、马鲛鱼和真鲷等鱼类模型和彩灯、彩旗。彩旗上写着“一帆风顺”、“顺风得利”、“海利第一”等大字。农村则制作稻穗、蔬菜、牲畜等模型和彩旗等,彩旗书写“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抬模型、扛彩旗、挑花篮的大都是青少年。他们穿着各色艳丽的服装,走在队伍中特别引人注目。游行队伍中还配有大锣鼓和弦乐,十分热闹。 三、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清明的前三天、后三天,是人们扫墓拜祭祖先、缅怀先辈的时间。由于南方春来早,到清明时,野外到处苍绿,故外出活动也叫作“踏青”。每年在清明前后,各机关、团体、学校都要组织祭扫烈士墓,开展“缅怀先烈,激励后人”的教育活动。 四、妈祖生 “妈祖生”,俗称做妈生(天后圣母诞辰),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家家户户的善男信女都备办香烛银锭和祭品,到天后宫焚香祷告、许愿,祈求庇佑赐福。过去的渔船主、渔业资本家,除了备办猪头五牲等丰盛祭品外,还要领头捐资演戏,此日渔民为表虔诚,都不出海作业。 相传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被世人尊敬的妈祖, 降生于福建省莆田湄洲林家,迨至满月不闻啼声,故取名默。默自幼聪颖好学,深通气象,能观测风云,渔民海上遇险,她往拯救。宋雍熙四年(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日, 年仅28岁的林默,为海上抢险救人,遇难升天。此后她又多次显圣,为海上渔船导航,赐药除病,被世人尊称为“湄洲神女”。宋、元、明、清历朝帝王都有册封,由“顺济”、“灵济”、“天妃”至“天后”。南澳的天后宫,建于明万历年间(1576年),规模最大为深澳天后宫。乾隆以后,隆澳、云澳、青澳先后建有天后宫18座。 五、端午节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五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的民间节日,家家户户用竹叶包糯米饭做成粽球。旧时,有赛龙舟活动,以寄托追思觅古的情怀。及后,民间把这天视为“圣日”,家家户户要插艾草并采柳枝,用清水拌雄黄,取溶化的雄黄水让家人少饮,余下的洒于墙边,以示“清毒、消灾、辟邪、轻松”,四时安宁的意思。 六、过桥节 也称“烧纸节”、“晒衣节”、“鬼节”。每年在农历六月初五日夜,家中有死亡未及周年者,要备办用大米或 粉制作的大 、桥板 、桥盾 ,并用大雄鸡、西瓜等祭拜亡魂。传说死的人要在这一天过桥到地府,家人应为死者备办礼品钱纸以资买路。初五日这天,亲戚近邻送来一些米、 制成的碎 和金纸银锭,摆满了好几只大方桌。是晚哭泣哀号之声,令人心悸,家家闭户,禁忌外出串门。妇女们多信鬼,请女巫落神,引幽灵到来询话,谓之“问死鬼”。 古时,在六月初六日这天,要晒书籍,晒寿衣和衣物,传说在这天晒书籍衣物,不会虫蛀。故又称“晒衣节”。 七、公婆生 农历七月初七日,俗称公婆生。凡年满15岁的男女,这日要举办与童年告别的仪式,俗称“出花园”。男子算成人,称“弱冠”。女子可以笄起头发结鬃嫁人,古称“及笄”。 公婆生这天,年满15岁的男女,须答谢花神对其童年在花园中受保护成长起来的功劳。当天早晨,儿女的母亲须备办12种鲜花,浸在清澈的井水中,给儿女洗澡,洗毕让儿女站在竹 边,为其穿上内裤,系上红腰兜,腰兜里夹上12枚桂圆(即龙眼干果),寓意为早生贵子,再加上2枚“顺治”铜钱,象征“行南走北,百事无忌”;穿好衣裳后,再穿上1双红木屐,然后备下1筒白米,插上3支香,办好12碗菜色。菜色需讲究,如韭菜长 (寓意长寿),芹菜、葱(寓意勤奋通澈聪敏),豆干、猪肝(寓意有胆略,能办事当官)。最忌拜蟹(意为多烦恼)。12碗菜色要盛在一个大竹 里,放到眠床上供拜公婆后,才让儿女用餐。出花园的人当天禁止外出,更忌与同龄人在一起玩乐。 八、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家家户户都要祭祖先。中元节俗称“施孤”、“鬼节”、也叫“盂兰节”。旧俗认为“施孤”是施济阴间那些没有人祭祀的孤魂、饿鬼。人们认为这是积善事,故施孤活动在各地都很普遍、热闹。 这一习俗,承传至今。 九、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各家各户日间祭祀祖先。是夜,月亮格外浑圆明亮,民家有的在楼台,有的在天井或内埕,安放大桌,摆上月饼、月糕、水果和女人的化妆品等。家人或好友聚会于明月之下彻夜不眠 , 赏“月华”,品尝水果、月饼、月糕 。旧时,乡间有过“烧塔”、“落阿姑”等活动。 如逢乌云盖月,俗称“云盖中秋月”,活动就失雅兴。 十、重阳节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时值秋高气爽,天朗气清,宜登山、放风筝,故也称“登高节”。值此节日,一些文人雅士携酒登高,以怡情怀,也有放风 筝或野游的。 现在,登高活动比较少开展。 十一、冬节 冬节即冬至,是严冬季节的开始,时逢农村闲暇,一年将尽。旧时,冬节要祭祀祖先和神明。各家各户要做糯米圆,称冬节圆,合家吃冬节圆 , 以示“大团圆、圆圆满满”之意。倘家中有人出远门,未在家团圆,要留“圆 ”,待其归回时吃用,以补团圆,虽然一年未完,但已过了冬节,食过冬节圆(小过年),就意味着度过一个平安年,所以说,有吃冬节甜圆就多了一岁的说法。 冬节时令,是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间,故流传着“冬节圆唔食天唔光”之说;还有以冬节气候阴、晴状况,预卜年关的晴雨,故有“冬节乌,年夜苏(干),冬节红,年夜 (湿)”之谚语。 十二、送神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传说是诸神上天朝拜玉皇的日子,各家各户要备办“三牲”,印幢幡与马车轿,名谓“云马云轿” ;煎糯米 饼 ,俗称“煎串 ”,供奉,烧云马云轿,为神饯行。 神上天前后,还要选择好日,进行大扫除,俗称“筅堆”(即除尘),取芒叶、竹梢扎成帚子,由家庭主妇领头,儿媳妇协作,扫除室内灰尘。未出嫁的姑娘不能执帚,如主妇年事太高,也要执竿挥扫一下,表个意思,以示上下有别。现在,不再讲究这一套,不分长幼,男人有空在家也执竿挥扫。 南澳的章姓氏族,送神上天,比其他姓氏提前一天(即在十二月二十三日),传说他们的祖先,在二十三日“筅堆”洗尘时,不慎把神龛的神像扫落便桶里,当天索性把所有神像全部洗净送上供桌,同时办好供品祭拜,提前一天送神上天,以后一直沿传至今。 十三、除夕 年终的最后一天,又叫岁除,“除夕”,民间俗称“过年”。这一天,各家各户张贴春联,备办丰盛菜肴,祭拜先祖。当晚,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鞭炮,送旧迎新。南澳人过年夜注重在家吃团圆饭,必备热炉,合家老少一起共进晚餐,俗称“围炉”。用餐后,人人洗澡换新衣。长者要给幼者的压岁钱,俗称“压腰”,晚辈成年人也需拿出钱给老年人,以示孝敬。做生意和从事笔墨生涯者,当天便封闭笔砚,药店要关门,水井也须关闭,直至正月初四才能启用。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