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潮州老百姓习惯上把民间歌谣概称为“畲歌”或“畲歌仔”,潮州汉人民谣中,就有这样的一首:
                                         畲歌畲嘻嘻,
                                         欲斗畲歌坐磨边①,
                                         —千八百共你斗②,
                                         一百八十勿磨边。
    
                                         畲歌畲咳咳,
                                         欲斗畲歌坐磨来,
                                         一千八百共你斗,
                                         一百八十勿磨来。
    潮州的主干是汉人,潮州歌谣却为何称为畲歌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潮州的先民说起。
    潮州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考古学家们在潮州市的陈桥、池湖、梅林湖等地发现的石器、陶器,鱼网坠和动物残骸判断,早在四千五百年以前,就已有居民在这片土地上从事渔猎和纺织活动了。
    据考证,潮州的远古居民是越族。不过,越族或百越族都只是一种泛称,指的是远古时代生活在长江流域,长江以雨直至越南北部的、有着许多相似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的一个庞大的人类共同体。他们的相似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包括断发文身、喜用铜鼓、善用舟楫、流行二次葬和悬棺葬等等。秦以后,百越人多数被汉族所同化,但百越遗裔,仍然部族繁多,遍布南中国,并形成各种少数民族。
    较早在潮州生活的民族之一是黎族。宋代之前,黎族人被称为“俚人”。《异物志》说:“俚在广州之南,地方数千里,往往别有村,各有长帅。”潮籍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称俚人为“粤东主人”,是很有道理的。潮州黎族,已完全汉化,只剩下类似潮州市山黎村这样的村名,可让人们约略看到当年的一点痕迹。因此,潮州的黎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关系已无从研究。
    潮州的另一先民是疍家族,疍家族也是古百越人的一支。
    古代潮州沿海,生活着为数不少的疍民。他们居住在船上,以捕鱼为业,很喜欢唱歌。清代李调元在他的《南越笔记》中谈到疍民善歌时写道:“风俗好歌,儿女天机所触,虽未曾接诗书,也能白口唱和,自然合韵。”在谈到疍民风俗时,又写道:“疍人喜歌,婚夕,两人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过舟也。”
    清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因预防人民“通海”,将潮属各县沿海疍民全部迁入内地。到清代中叶,潮州疍民多数集中于韩江中、上游。他们脱离了海洋,抛却了渔业。他们的渔舟成为“花艇”(潮人称为“六篷船”),很多疍家女子成为“花娘”(歌妓)。(潮州话中形容女子风骚的“花娘花艇”即源于此。)据《韩江记》、《潮嘉风月记》和《檐曝杂记》等书的记载,当年的潮州湘子桥下,“画舫鳞接”,“鬓影留香”,十分热闹。《潮州志·丛谈志》还说当时的歌妓“不亚秦淮、珠江”,“名士题咏,骚客品花”,出了不少风流韵事。清代中叶以后,潮州疍家或被汉人完全同化,或迁徙他去,已不复存在了。
    由于历史原因和其他的复杂原因,使疍歌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与潮州歌谣有很大的差距(如疍歌以情歌为主而潮州歌谣以童谣为主等等),所以我认为,疍歌与潮州歌谣没有很明显的关系。
    潮州的先民中,对潮州文化的形成影响最大的,应该说是畲族。畲族族源和发祥地,向来众说纷芸,莫衷一是。我认为,畲族是新石器时代就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潮川先民发展起来的民族。秦以前泛称“百越”,唐称“蛮僚”,宋始称“畲”。潮州凤凰山是中国畲族的发祥地。畲族祀狗,认传说中高辛氏之犬槃瓠为始祖而加以崇拜,每年除夕祭祖,必悬狗皇像。畲族在潮州定居后,刀耕火种,艰苦创业,开发山区,他们努力地与自然作斗争,也英勇地与各族统治者作斗争,出现过像苗自成、雷万兴这样的唐朝农民起义领袖和象许夫人那样的宋末抗金英雄。
    潮州的汉人,一部分是从河南经福建而辗转入潮定居的 (称为“福老”),另一部分是从中原地区直接迁徙入潮定居的(称为“河老”)。唐以前数量不多,唐初开始,大量迁入,逐渐成为潮州人的主干。
    中原汉人大量迁入潮州之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便成为一件十分自然的事。当然,畲族文化远远比不上来自中原的汉族人,因而许多畲民被汉人同化。但是,经过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潮州畲族至今并没有被汉人完全同化。这说明潮州畲族有他们独特的优秀的文化传统。据潮州市有关部门1985年统计,居住在潮州凤凰山区的畲族,共有372户,182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他们分别居住在凤凰镇的石古坪,凤南乡的山黎、碗窑,文祠镇的李工坑,归湖镇的岭脚和意溪镇的雷厝山等几个自然村。他们有自己民族的语言,有自己的许多传说、故事和歌谣。
    潮州的汉人歌谣相畲民歌谣,不论从内容上看还是从形式上看,都惊人的相似。本文开头所举的那首歌谣,在畲族中也有极其相似的一首:
                            畲歌畲咳咳,
                            (亻厓)也有畲歌一米筛④,
                            人来客去(亻厓)唔唱⑤,
                            (亻厓)留哙姑嫂挨砻唱一米筛⑥。

                            畲歌畲嘻嘻,
                           (亻厓)也有畲歌一簸箕,
                            人来客去(亻厓)唔唱,
                           (亻厓)留哙姑嫂挨砻唱一簸箕。
    内容略有不同,但歌谣的形式却完全一样。再看两首内容与形式更加相似的摇篮曲:
                                   唪呀唪(潮州汉族歌谣)

                                   唪呀唪⑦,
                                   唪金公⑧,
                                   金公做老爹,
                                   阿文阿武来担靴。
                                   担靴担唔浮⑨,
                                   饲猪大过牛。
                                   牛来生马仔,
                                   马仔生真珠。
                                   真珠辇辇圆,
                                   阿舍读书赴科期⑩,
                                   科期科,
                                   阿舍读书中探花。
                                   去时书僮担行李,
                                   来时高灯共彩旗。

                                   唪呀唪(潮州畲族歌谣)

                                   阿弟唪呀唪,
                                   唪金公。
                                   金公做老爹,
                                   七阿八,来担靴。
                                   担浮浮,饲猪大过牛。
                                   大牛生马仔,
                                   马仔生真珠。
                                   真珠养凤髻,
                                   养阿奴你一百多岁。
    两首歌谣那是哄孩子入睡时手摇口唱的摇篮曲,形式、句式近乎一致,内容应该说也是近似的,都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只是,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其所表达的愿望也就不尽相同罢了。汉族百姓,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好好读书,将来金榜题名,荣华富贵。而处在艰苦生活环境中的畲族百姓,则只希望孩子长大了能富足、长寿。这一点,反映了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之下,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少数民族的老百姓,对于荣华富贵这一层,是不敢存在着任何奢望的。
    另外,流传在潮州汉人中和畲民中的许多长歌,内容与形式也十分相似甚至完全相同。如不同内容的“十二月歌” (《正月点灯笼》、《正月人游灯》、《正月思君在外方》、《正月桃花开是先》等),既在潮州的汉族地区流传,也在畲族地区流传,只是在唱法上略有区别。畲民在唱到每段的最末一句时,加上“呓了呓”来作为重句前的衬腔,汉族人没有这种习惯。潮剧折子戏《桃花过渡》中桃花与渡公对歌一段,用的是“十二月歌”的格式,每段末句也用“呓了呓”作为重句衬腔,这明显是吸收了畲族歌谣的唱法。
    从歌谣这个窗口,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潮州汉族文化与畲族文化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乃至互相融合的。这很好地说明,潮州自古以来,汉族和畲族人民一直是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潮州汉畲两族歌谣的互相影响、渗透、融合,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分辨你我的程度。
    过去,一般都认为潮州歌谣是畲歌、疍歌和汉族民谣三者的混合。这一结论,现在看来不甚准确。正确的结论应该是:潮州歌谣是潮州汉族歌谣和苗族歌谣的合体。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们至今还找不到潮州汉族歌谣和疍歌之间互相影响、渗透的例证,还无法具体地指出两者的相似或者相近之处。在现实生活中,两件事物揉合而成为一种合体,那么,其称谓就有三种可能性:或把两事物的称谓连起来作为合体的称谓;或起一个新的名字作为合体的称谓,或以原来两事物中其中一个的称谓来作为合体的称谓。三种办法都可行,都不失其合理性。潮州汉族歌谣和畲族歌谣的合体称为“畲歌”,符合一般事物命名的规律,不足为怪。经过一番约定俗成、两族百姓认可的过程就成了。理论是这样,我想历史事实也是这样。这便是潮州歌谣概称为“畲歌”的缘由。
                                                二
    潮州歌谣从内容看,可分为传统歌谣、革命歌谣和新歌谣三大类。
    传统歌谣指古代和近代产生的、以反映旧时代的生活面貌为内容的歌谣。这类歌谣数量多,题材也很广泛。既有对旧世界进行无情鞭挞的,也有对正直、善良的人们进行热情讴歌的,既有诉说受压迫之苦的,也有表达美好愿望的,既有辛辣讽刺的,也有诙谐打趣的,等等。
    潮州传统歌谣有很多特点,这里,我只想谈其中的两点。
    一、童谣是潮州传统歌谣的主要组成部分。
    综观各地传统歌谣,一般都以情歌为主,客家山歌就是一例。然而,潮州传统歌谣却不同,童谣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流行最为广泛。这种情况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其一,是因为潮州传统歌谣的歌唱者主要是儿童。祖母、母亲边做针线活,边随口教儿童歌唱。儿童学会之后,便你教我,我教你,广为传唱。其二,是与潮汕地区过去长期流传着一种叫做关戏童的游戏有关。
    关戏童是从古代到解放初期一直在潮汕地区城乡盛行不衰的少年儿童的一种游戏,一般流行于每年农历八月,并以中秋节前后最为普遍。一般说,农村比城镇更为盛行。活动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星空下,晚风前,一群孩子围拢在一起,先由主持者赴田间捧回一块土,置于香炉之中拜之。然后,推出一人为“脚色”,蹲于中央,拈香闭目。其余的孩子,各执香火一炷,上下左右晃动,香火如鱼贯萤飞。众人边挥香,边齐诵咒语。 “脚色”在缭绕的香烟中,在节奏和谐却又十分平板的咒语声所构成的特殊氛围中,昏昏然似欲睡去。至香落,“脚色”跃起,按照大家点定的题目,或唱歌,或唱戏,手舞足蹈,常常不能自已。最后,大家唤其名字,让“脚色”醒来,并唱一首煞尾歌,结束游戏。煞尾歌的全文:                          
                                         日落西山是黄昏,
                                         家家户户人关门。
                                         鸡鹅鸟鸭上条去⑾,
                                         劝你同身回家门。
      关戏童是一种极其古老的、带有巫舞性质的游戏,是戏剧的一种雏型。它与戏剧的关系,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但是,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关戏童游戏所唱的,除部分流行戏曲的段落外,其余全部是民间歌谣。关戏童这种游戏从开始到结束,所历时间有长有短,短则三几十分钟,长则一两个小时。试想想,在三几十分钟乃至一两个钟头的时间里,作为“脚色”的孩子要唱出多少歌谣啊!所以,为了参加关戏童这种游戏,孩子们就必须会唱很多很多的歌谣了。这种游戏,促使少年儿童学习大量歌谣,也促使少年儿童自编歌谣。同时,这种游戏,也促使家长们(特别是母亲们、祖母们)把尽量多的歌谣教给孩子,并且经常地为他们编些新的歌蹈。潮州传统歌谣中,就有一部分是专为儿童游戏而编的游戏歌。可见,潮州歌谣的产生、传播,都与孩子们的游戏有关。
    当然,做关戏童游戏时,孩子们所唱的戏文,不限定长短,所唱的歌谣,也并不限于游戏歌。
    二、潮州传统歌谣叙事成分多。
     潮州歌谣叙事成分之多,是我所见到的各地民歌中之最。这是潮州传统歌谣的一大特色。潮州歌谣的叙事方式多种多样,丰富极了。其中,有截取一个生活场面进行描述的,有已述一个人物的行动的,有叙述一个事件的过程的。下面举《摇鼓》为例,以资说明:
                                    摇鼓叮咚声,
                                    行到白灰埕。
                                    雅娘开门叫摇鼓,
                                    转嘴叫伊摇鼓兄。
                                   “你个白布怎呢铰?”
                                   “雅娘生雅又幼脚⑿。”
                                   “你个丝线若哆钱⒀?”
                                   “雅娘生雅免用钱。”
                                    雅娘听着笑吧纹⒁,
                                    转嘴叫伊做郎君。
                                  “郎君哙,今夜欲来对后门。
                                  天拉朗,母亲叫女来开房⒂。
                                  “奴哙,你个房门怎哙开?
                                   花纱罗帐怎哙垂?
                                 鬂边头毛怎哙散?
                                   胸前钮仔怎哙开?”
                              “母亲哙,昨夜房门狗仔来撞开,
                                    花纱罗帐风吹垂,
                                    鬓边头毛枕边散,
                                    胸前钮仔热解开。”      
     这首歌谣对一个轻浮女子给予极其辛辣的讽刺。从艺术上看,也是很成功的。叙述了事件的全过程,然而简明生动,而又含蓄。    
     再看《竹杆摇摇》—首:
                                        竹杆摇摇好凉纱,
                                        盖瓯深深好冲茶。
                                        “先嫁之人未有仔,
                                          未嫁之人仔先生。”

      
                                        “雷扣行路君,
                                         (口旦)话无思忖。
                                          前面是我嫂,
                                          后面姑抱孙⒃。”
    短短八句,却完整而生动地叙述了这样一件事:嫂嫂要回娘家,热情的小姑帮她抱着孩子,上路相送。路上,遇到无聊的人,出言戏弄。聪明的小姑不甘示弱,无情予以回击。诗的第一、二句是起兴,第三、四句是路人戏弄之语。后面四句,就是小姑的回答,第五句先骂;第六句责备,最后两句大大方方作了解答,入情入理,叫那个无聊的路人无言以对。廖廖四句答话,一个聪明、机敏、伶俐、泼辣的小姑娘的形象便跃然纸上,真可谓妙哉!一首短短的歌谣,不可能叙述一个复杂故事,只能集中地抓住—个侧面或一个细节来进行描写。所以,我们的提法是潮州歌谣中叙事成分多。
    类似上举这样的带有叙事成分的歌谣,在潮州传统歌谣中是很多的。
    潮州传统歌谣叙事成分多的原因,我想,主要是因为潮州歌谣以朗诵为主,很少唱,即谣多而歌少。我接触的潮州歌谣不算少,凡听到唱的,几乎全是作曲家根据歌谣作的曲,民间的所谓唱,则只是诵或唱读而已。既不为唱,便不是曲律限制,形式也就可以自由了。可长可短,可抒情可叙事,可写一个场面、一个人物,也可以叙述整个事件的全过程。
    潮州传统歌谣产生于古代和近代,反映了旧时代潮州人民的生活面貌,内容十分丰富。“有的采撷地方风物;有的展观时代风云;有的触及家庭伦理;有的罗织儿童趣语。花马禽兽,多寓人世哲理;戏文史料,常寄现实感情。……既有对旧世界进行无情鞭挞的,也有对正直、善良的人们进行热情讴歌的;既有诉说受压迫之苦的,也有表达美好愿望的;既有辛辣讽刺的,也有诙谐打趣的。”(见《潮州文化志》第110页)丘玉麟选注、1958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潮汕歌谣集》将潮州传统歌谣分为愿望、失望、同情、赞叹、吟咏故事、即景抒描、讽刺、诙谐、喜剧、悲剧、游戏歌十—类;陈亿绣、陈放选编,1985年香港南粤出版出版的《潮州民歌新集》则将潮州歌谣分为风物咏、儿女情、小院风、童稚趣、野花丛、饥荒草、田园乐、警世歌、智慧树九大类,分类方法虽略有不同,各俱特色,但都可以看出潮州歌谣内容的丰富多采。著名诗人黄雨在《潮州歌谣新集》的序言中说,从潮州歌谣中,“我们看到了贫贱夫妻的相昫相濡,绣花姑娘的灵巧针工,元宵游灯的盛况,阿妈唱歌的入迷,以至于小家碧玉和摇鼓货郎的大胆私情,也看到了饥荒岁月的惨状,乡保甲长的骄横,贫富的对立,异族的侵凌,烟赌的毒害。也看到了潮州的山水、蜜柑、沙虾、春饼……”《天顶一只鹅》,《正月剪春萝》、《姚埔蝉》、《月娘月痕痕》、《水仙花》、《一顶红轿》、《门脚》、《挨呀挨》、《虱母》、《龟筒龟泥鳅》、《客鸟客客声》、《摇鼓》、《一双银箸》等,都是有代表性的歌谣。
    在潮州传统歌谣中,有相当数量的吟咏故事的歌谣。所吟咏的,多是历史和历史小说中的故事和戏曲故事。如封神故事、三国故事、水浒故事、梁祝故事、王昭君故事、陈三五娘故事、金花牧羊故事等等。有的—首歌谣只吟咏—个故事,如《井底饲杨官》:
                                         井底饲杨官⒄,
                                         井面开花是牡丹;
                                         陈三五娘相伴走,
                                         放掉益春在半山。

                                         井底饲泥鳅,
                                         井面开花是石榴。
                                         陈三五娘相伴走,
                                         放掉益春在半洲。
    有的在一首歌谣中提纲挈领地吟咏多个故事,如《 正月是新年》:
                                         正月是新年,
                                         抱石投江钱玉莲。
                                         放下绣鞋为古记⒅,
                                         连叫三声王状元。

                                         二月雨水龙抬头,
                                         千金小姐上彩楼。
                                         绣球掷给吕蒙正,
                                         蒙正头上逞风流。

                                         三月里来三月三,
                                         昭君和番去番邦。
                                         照头看见毛延寿⒆,
                                         手抱琶琶马上弹。

                                         四月暑难当,
                                         霸王被困在乌江。
                                         霸王困死乌江上,
                                         韩信功劳在何方?

                                         五月莲花红,
                                         世隆走贼遇瑞兰。
                                         二人同到招商店,
                                         店婆为媒结成双。

                                         六月热毒天,
                                         五娘楼上拗荔枝。
                                         陈三骑马楼下过,
                                         益春递来掷分伊⒇。
                  
                                         七月秋风起,
                                         孟姜寻夫不见伊。
                                         哭倒长城数百里,
                                         秦王赐带归返圆。

                                         八月秋风凉,
                                         梅伦谗害苏娘娘。
                                         李氏夫人去代死,
                                         潘党一本奏君王。

                                         九月是重阳,
                                         甘罗十二名声扬。
                                         十二为相年纪小,
                                         太公八十遇文王。

                                         十月是立冬,
                                         孟宗哭竹到山中。
                                         哀哀哭得冬天笋,
                                         回家救母心正安。

                                         十一月里隆冬来,
                                         梁山伯遇祝英台。
                                         先前不得偿此愿,
                                         死后还须一处埋。

                                         十二月来年已终,
                                         蓝关冻雪韩文公。
                                         幸亏湘子来搭救,
                                         叔侄相逢在路中。
     以“十二月歌”的形式吟咏故事的,在别地区的民谣中也偶有所见。但是,像潮州歌谣中的长调《百屏灯》、《百花名》、《百鸟名》那样,以百屏花灯或百花百鸟之名作起句来吟咏一百个故事的,就几乎是绝无仅有了。
    吟咏故事歌谣在潮川流传广泛,除了娱悦性之外,这类歌谣对于普及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
    民间歌谣是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反映,是人民群众心声最坦率的表达,社会生活出现了新的内容,民间歌谣即最为迅速、集中、概括地反映出来。
    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随着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高涨,潮汕地区的革命歌谣应运而生了。革命歌谣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是控诉反动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和诉说生活的凄凉悲苦的,如“日出鸡卵影,雨落摆钵仔。一夜睡落屈做虾,破厝卖了拆厝楹(21),换来几张臭纸字,食无一顿番薯羹。”一是反抗黑暗统治,表达革命愿望,表示投奔革命的决心的,如“刺仔花,白披披,细妹送兄到路边,吩咐阿兄着出力,打倒蒋匪来团圆。刺仔花,白茫茫,细妹送兄到路旁,牵紧衫裾共兄(口旦)(22),革命四直来收冬(23)。”
    解放后,社会制度变了,阶级关系变了,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社会生活,新的精神面貌,新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矛盾,都决定了潮州新歌谣的必然涌现。
    潮州新歌谣的内容丰富,数量也很多。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歌颂中国共产党的,如“旭日初升照田间,韩江两岸好风光,翻身莫忘共产党,饮水常思挖井人。”二、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新生活的,如“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24),农民学识字,从此(不去)青盲(25)。”三、回忆旧社会的痛苦生活的,如歌谣组《饥荒草》。四、描写劳动生产场面的,如“赤赤荒山火炼丹,垒垒沙石断草丛,欲改山河有壮志,点点汗珠落土中。后生老人都驴拚(26),果林成荫绿苍苍。”五、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表示保卫祖国决心的,如“同志,同志,顶帽借我戴,戴来去朝鲜打美市。”六、抨击时弊,反对不正之风的。如“企呀企,食公社,堵呀堵,食政府。”又如“红纸一贴起,干部就欢喜,鸭对鸡鹅说:‘你死我也死!’”
    潮州新歌谣不论从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看,都不在传统歌谣之下。我认为,那种在潮州歌谣研究上轻视新歌谣的思想倾向,是不可取的。
    当然,谁都不能否认,解放后也出现过诸如“人民公社飘红旗,水稻亩产十万二,稻田好似黄金块,起去行踏(不去)做呢(27)”之类的充满浮夸色采的歌谣。这种歌谣,是特殊社会时期的畸形产物,是毫无生命力的,不可与其正的潮州歌谣作一日语。
                                                 四
    潮州革命歌谣和新歌谣的内容与传统歌谣不同,这是历史使然。但是,革命歌谣和新歌谣却继承了传统歌谣的许多特点:
    一、童谣仍然是革命歌谣和新歌谣的主要组成部分。例如大革命时期流行的《巡警》:
                                         我革命,你巡警;
                                         你走,我净(28)!
                                         你欲降唔降?
                                         唔降掷炸弹!
    又如,解放前夕胡琏兵团溃退潮汕时期流行的《胡琏》:
                                          胡琏胡琏,
                                          剃头免钱。
                                          自己受苦,
                                          父母凄凉。
    一九四Ο年中共潮澄饶中心县委秘密出版的歌谣集《尺合士上》和一九五九年中共汕头市郊委宣传部出版的歌谣集《潮汕革命民歌》,其中童谣所占的比重都很大。
    二、少年儿童自己创作歌谣。例如,诙谐打趣的《宋橄榄》:
                                            宋橄榄,
                                            好食哉,
                                            大人有钱买去内,
                                            奴仔无钱尅苦耐。
    又如,表达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的无比痛恨的《想食猪肉包》:
                                  美国仔,鼻高高,
                                  想食猪肉包。
                                  食—个,糜肚脐(29);
                                  食二个,糜下颏(30);
                                  食三个,
                                  去到战场(不去)相刣(31)。
    三、大量运用起兴的手法.例如,流传于解放战争时期的《门脚歌》:
                                        门脚—丛蕉,
                                        家家斩柴到山腰。
                                        借问斩柴做乜事?
                                        斩分大军做火烧(32)。
    四、大量运用潮州歌谣的传统格式,如《正月点灯笼十二月调》、《五更鼓调》、《四季调》、《奴仔歌调》、《龙船歌调》等等。而且,革命歌谣和新歌谣中也有大量的叙事歌谣。
    潮州歌谣是潮州方言区人民群众所创造的一笔文学艺术财富。潮州歌谣不论在过去还是在今天,都对社会生活起着积极的作用。搜集、整理和研究它,是一桩极有意义的事情。
注;①磨边,磨来——靠近来。
    ②共——跟。
    ④(亻厓)——我(畲语)。
    ⑤唔——不。
    ⑥挨砻——推磨。
    ⑦唪呀唪——给婴儿催眠之语,相当于“摇呀摇”。
    ⑧金公——婴儿,相当于“小宝宝”。
    ⑨担唔浮——挑不起来。
    ⑩阿舍——少爷。
    ⑾上条——指回窝。
    ⑿生雅——长得漂亮。
    ⒀若哆——多少,几多。
    ⒁吧纹——微笑貌。
    ⒂天拉朗——天蒙蒙亮。
    ⒃孙——侄儿。
    ⒄杨官——鱼名。
    ⒅古记——标志。
    ⒆照头——当头。
    ⒇分——给。
   (21)厝——房子。
   (22)(口旦)——说,讲。  
   (23)四直——指胜利。    (24)书斋——学校。
   (25)(不会)——不会。青盲——指文盲。
   (26)驴拼——拼搏。
   (27)(不会)做呢——不会怎么样。
   (28)净——追。
   (29)糜——烂。
   (30)下颏——下巴。
   (31)相刣——打仗。
   (32)火烧——燃料。

你是本文的第6294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民间文学浅论》
作 者: 林有钿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