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又称“仲秋”、“团圆节”、“八月节”。据《国语·周语上》载,我国三代时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亮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周礼》载:“中春昼,击土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也如之。” 《礼记》也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按习惯,夕月一般都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历代帝王都沿袭此俗。晋时有中秋赏月之举,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 《明皇杂录》戴:“八月十五夜,叶静能邀唐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上皮衣。到月宫,他果然冷得难以支持,叶给他服了两粒仙丹,才能支持。”到了宋时,才把八月十五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东京梦华录》载:“中秋节前,诸店该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佳句。南宋中秋节活动,则更为丰富多彩:民间有赏月之举,或携榼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可观。明清以来,许多地方还兴起拜月亮神、放天灯、树中秋、点灯塔等习俗。
    为何中秋要拜月娘呢?传说是这样的:    
    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十个太阳,热得使人死亡,森林焚烧,川泽干涸,世间惨受灾难。经过君主尧帝的祀求,玉帝派大神后羿到人间处理此事。十个太阳都是天帝的儿子,本来奉命每天出一个太阳,谁知他们互不相让,每天天刚亮就一齐升起来。后羿下凡之后,要求他们遵守天规,一天只出一个太阳。但是,他们不把后羿放在眼里,根本听不进去。后羿忍无可忍,搭弓拉箭,“嗖嗖嗖”,一下子将九个太阳射落。剩下的那个太阳吓得脸色苍白,急忙向西方逃遁。天帝得知自己的九个儿子被射死,大发雷霆,下旨不许后羿夫妇再回天庭。嫦娥气得柳眉倒竖,责怪丈夫不该如此鲁莽,得罪了天帝,闯下大祸连累她。后来,她就去偷吃不死药,想再登天;但天上诸神发觉嫦娥背叛丈夫,偷吃不死药之后,纷纷指责她,鄙视她;嫦娥故此不敢上天,转而奔向寒冷的月宫。天帝还不罢休,就将她变成兔子,令她每月都要为天神捣药。人们拜月娘,是怀念后羿曾为民间铲除大害。
    嫦娥登上月宫,据《淮南子》等古书的记载,是因为她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吴刚登上月宫,据《西阳杂俎》的记载,是因为西河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才罚他去伐月中的桂树。这桂树随砍随长,永远也砍不断。
    兔子上月宫之说,最早见于屈原《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是说:顾、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它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宫的呢?顾,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晋代傅玄的《拟天问》也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白兔捣药”是由“蟾蜍捣药”变来的。
 &p;  顾、菟如何到月亮中去,民间也有传说:吴刚学仙离家三年,炎帝之孙伯陵与其妻阿女缘妇私通,生下三个儿子。吴刚谪月后,其妻内心负疚,于是就叫最小的二个儿子飞奔月亮,陪伴他们名义上的爸爸。《山海经·海内经》就记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通吴权(刚)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月中的顾、菟、就是延、殳变成的。
    中秋节还有许多传说。相传元末时,人民不堪暴政,朱元璋揭竿起义,用一纸上书“杀鞑子”宣传使命,并假中秋节馈送的习俗,特制月饼,将举事日期藏在饼内,分赠各人,传递信息,籍此约定中秋夜起义,将吃饱饮醉的鞑子杀尽。
    揭阳地方还流传这样一则民间故事:传说土地公和土地婆在讨论管理目标时,意见不一,土地公主张普天之下,应人人丰衣足食。土地婆却说:“如果天下人人丰衣足食,将来人家女儿要出嫁,谁来替她抬轿子?土地婆主张应该让富的富得流油,穷的穷得无立锥之地。土地公认为这样做太过份了,民以食为天,就赐穷人番薯芋头可抵半年粮。后来,人们感谢土地公恩德,中秋节就用番薯芋头祭祀他。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清风徐来,明亮亮的月光照遍神州大地。揭阳妇女拜月娘,古今沿袭,相继成俗。拜月以村寨居住相近人家,于庭前屋场设香案,一户一张方桌,摆上供器:白锡烛台,红铜香炉,古色古香茶壶,精巧茶杯;供品有工巧果品,月饼,糖糕,鲜水果,菠萝,柚子,杨萄,香蕉,巧手折成的金贡,元宝等。有的则在自己庭院摆设香案祭拜月娘。当一轮银盘挂于天边,女人们便红烛高烧,檀香燃得庭场飘香,一一对月虔诚跪拜,至三更方散。
    中秋夜,月光如水,诗意盎然;历代诗人赏月吟诗,留下浩如烟海的篇章。     唐代丞相张九龄,广东韶州人,他于中秋之夜,写了一首《望月怀远》诗。其中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他望着明月,怀念遥在南方的亲人;又想象着远方的亲人此时也望着明月在怀念自己。这情景难分,韵味深厚的诗句,也寄托着诗人的理想。
    李商隐在《月夕》诗中,写了“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又写了一首《嫦娥》诗:“嫦娥应悔偷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宋代文人赏月吟诗成俗,苏辙就写下了《中秋夜八绝》。其中一首为:“长空开积雨,清夜流明月;看尽上楼人,油然就西没。”他不仅写人赏月,还写了月赏人了。  
    一代文学家苏东坡,于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怀其弟子由,而写下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今录全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名家评道,此词一出,其他咏月诗都显得逊色了。苏东坡把人生现象和自然规律沟通起来,认为人生应从自然界中寻找慰籍。要以乐观的态度,对美好愿望的向往与追求。
    明代洪武年间,惠来县神泉出了个神童苏福,他写了传世的《三十明月诗》,其中一首《十五夜月》云:
        天上人间月半中,中秋八月半欣逢;
        四时但愿长如此,只恐推移渐不同。
    明代嘉靖朝的揭阳籍进士,时任翰林院的郑一统,中中秋夜写了一首《京邸中秋玩月》,诗云:
        楚天爽气满神州,今夕人间半度秋。
        玉器几团初欲滴,冰轮一点向空流。
        浮烟扫去星河静,素影飞来几榻幽。
        共醉清华眠碧落,此身不觉在瀛洲。

你是本文的第3289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民俗故事》
作 者: 蔡汉炎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