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传说。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来的传统旧习。每届斯日,家家户户,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备牲醴,以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秭归 (今湖北宜昌的秭归县)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七日,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东汉为救父投江而死的孝女曹蛾。曹娥系东汉上虞人,父名吁,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其尸,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经十七日之久,于五月五日亦投江而死,五日后,抱父尸而出。乡民以其少女孝感天地,终得父尸而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使其弟子邯郸淳作涞辞以为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之所书。后人为纪念其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其所居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就叫曹娥江。
    端午节又是纪念伍子胥的忌辰。春秋战国时的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人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阎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嚭,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之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的尸体装在鸱夷的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是为纪念伍子胥。
    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于六月五日殉国,后人敬仰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人称花木兰、秦良玉再世。二十八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坚贞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从容就义。
    在古代,悬钟馗像是端午节习俗。唐明皇开元,通令天下于端午节时,家家一律张贴钟馗捉鬼图像,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是避邪驱瘟。艾叶悬于堂中,菖浦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传说,汉武帝欲求长生之术,曾经吃菖蒲两年。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广大地区的传统习俗。荆楚之人还以粽子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
    端午节饮雄黄酒是用以驱虫解五毒。雄黄本属矿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流传民间的《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使现白蛇原形。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辍之风。香囊内藏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色丝线弦扣成索,结成一串,形式多样,玲珑夺目。
    端午节赛龙舟。传说,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龙舟竞渡的起源。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众说纷纭,较普遍的说法,是始自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据我国有关文献史料,最早记载龙舟的,是《穆天子传》。它记载了在周穆王时(公元前100—947年)已有龙舟出现。它比屈原投汩罗江的时间要早六百多年。而据《记纂渊海》所引《岁时记》载:“越地传云竞渡起于越王勾践。”西汉《越绝书》和《越地传》也说,越王勾践为了要报吴王夫差灭国之仇,领导人民借嬉水竞舟为名,而操演水师,暗练水战。而东汉的《曹娥碑》和《吴越春秋》载:吴国大将伍子胥,因遭佞臣诽谤被吴王夫差所杀,尸首被装入皮袋投进钱塘江后,随波逐流而不沉没。当地百姓认为这是伍子胥显灵。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当钱塘江口江潮翻腾之时,人们就驾舟逐潮,希望能重见伍子胥显灵。还有一说是纪念介之推的。“扬州八怪”之一的罗两锋有《钟馗骑驴图》题诗:“只闻凭吊介之推,竞渡还因屈子哀。此外无人同此日,为多禁忌请公来。”
    据近代的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日。”四五千年前,居住在原始图腾社会的水乡部落的人们,受到虫蛇、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胁,为了抵御这些天灾,他们尊奉想象中具有威力的龙,作为自己的祖先兼保护神(即图腾)并把船建造成龙形,画上龙纹,每年端午节举行竞渡,以表示对龙的尊敬,也说明自己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揭阳地处潮汕平原,江河港湾甚多,到处一派水乡风情,端午自古被视为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过去,除了和全国各地过节的习惯外,还有采青草药、贮节水和喝使君子汤的习俗。
    揭阳农村,端午节被称为圣日,群众多有上山或到田野采集青草药的习惯。据说,这天采的草药,治病效果显著,农民有病也多以草药服治。也可为炎夏备些消暑清凉药物。
    端斗节贮节水,也是揭阳民间习俗。这天,人们喜欢洗净陶罐,装入当日江河之水,称为“节水”。这圣日节水,长年贮存,不腐不臭,用以消炎退火,服食及眼病外用,都有一定的疗效。
    端午节喝使君子汤。节日这天,农家用中药使君子,和以猪肉熬成汤,味甘微苦,让自家小孩喝,有消积除虫之功效。
    揭阳自明、清以来,端午节赛龙舟有特色。—般龙舟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舟中用一根长杉木固定船体,叫“龙骨”;龙头高昂,饰五彩,长髯飘逸于水面;舟身彩绘龙鳞片,形象逼真;龙尾卷翘。龙舟上设一锣手、一鼓手、一舵手。挠手运动员并排而坐,全船五十二条壮汉。过去龙舟上常设一个穿长衫、手执扇子的族长老人,背靠龙颈弯曲处,叫“靠龙颈”。此老者除作鼓劲助威外,也有压阵之意。
    赛龙舟时,岸上观众人山人海,鞭炮轰鸣;江中战鼓咚咚,铜锣声锵,观众呐喊助威。黄、红、白、青各条龙舟,抽签进入插红旗的水域赛区。只见桡手健儿奋力挥臂,龙舟好似长龙出没于波光烟雾之中,又似蛟龙腾跃于江海之上,气势磅礴,场面壮观。
    1985年6月23日,(农历五月初六日)揭阳县委、县政府,在榕江南河西湖河段,举办全县龙舟赛,吸引了普宁、潮阳、潮州、汕头、丰顺等地约二十万观众。还有来自香港揭阳同乡会、新加坡、泰国等地的华侨,盛况空前。
    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揭阳市在榕江南河举办“榕江杯”龙舟竞渡。揭阳诗社及书画界人士,聚于市区华侨中学泰华楼,观看龙舟赛,纪念诗人节,迎香港回归,举行“龙舟诗会”诗词联吟活动。会上,各诗家抒怀表意,情满榕江。老诗人贝闻喜尤为感慨,赋诗一首:
        壮丽长虹五彩张,万民同乐庆端阳。
        千年古渡开生面,一鉴清波辟战场。
        击楫飞桡多健将,赛龙夺锦颂香江。
        弘扬传统兴华夏,书画琳琅诗万章。

你是本文的第2219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民俗故事》
作 者: 蔡汉炎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