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闹新春花样百出,让人眼花缭乱。在潮汕一些村庄至今还保留着荡秋千的古老习俗。正月里,一架架秋千随着男女老少的笑声荡漾起来,荡出新年的快乐,荡出新农村的幸福。
东沟秋千一荡半月 大年初一是澄海区隆都镇东沟村搭秋千棚的日子。天刚蒙蒙亮,记者赶到村里时,旷埕上早已是人头攒动,一群穿上过年新衣服的年轻男子,正在老者的指点下有的削竹编篾圈,有的挖地坑。年过花甲的吴卓喜老人告诉记者,这帮后生都是去年结婚或添丁的“丁头”。村里从宋末元初创村开始,每年都组织荡秋千,“丁头”都会义务搭秋千棚,即使是外出工作或迁居外地的,也都会及时赶回来,这个传统七百年一直不变。秋千棚用7根6米多长、15厘米粗的圆木搭建而成,支柱由两个圆木三脚架组成,两柱上架一横木做梁,梁上套上12个篾圈,拴住用青竹“熨”成的秋千车,篾圈在横梁上和秋千车的横架上绕轴转动,十分灵活。 将近中午时分,秋千棚搭成了,长辈中有名望的老人点燃爆竹庆贺,去年在村中率先“添丁”的“大丁头”一跃而上荡开第一手秋千,揭开一年一度的荡秋千的序幕。记者现场看到,荡秋千方式有三:一种是单人荡,有的荡得很高,几乎快要绕梁一转;第二种是双人荡,两人面对面站在秋千上,一人使劲一人牵引,尽管重量加大了,也是荡得很高,有时能与横梁比高,荡幅达到180度;第三种是大人带小孩荡,一边荡一边念着“荡一荡,除百病,岁岁得平安”。 到了元宵节晚上,秋千便是小媳妇、大姑娘的天下了。她们打秋千,不吵不闹,全都静悄悄的。在朦胧的夜色中,只见一个个娇娜的身影在空中翻飞,留短发的,如飞扬的马鬃,飘逸着风采;梳长辫的,犹如一条游鱼,来回穿梭,令人神往。待每人轮过一遍后,便开始玩花样了。她们忽而两人面对面站在横板上,飞行中由反方向者用力,一张一弛,配合得非常默契。不一会,秋千就荡到半空中,像满弦的弓箭在飞舞;忽而,一人坐在横板上,一人站在横板上,站立者用力量使秋干飞升,一直到香汗淋漓…… 东沟村的正月,就这样飞在了秋千上,天天荡、夜夜飞,直到正月十六,“丁头”们才把秋千卸下来,一年一度的荡秋千就结束了。 各地秋千风俗有异 荡秋千是潮汕人非常喜爱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多在正月特别是元宵前后举行。正月对于潮人来说,是一个既忙碌又兴奋,热闹又快乐的月份。这个月份潮人的节日特别多,既有春节、元宵节、“人日节”、“天公生”,又有各村各社时间不一的庆祝丰收、祈求大小安康、盼望世事顺心的“社日”。因此,正月潮汕人节日连绵不断,随处可看到一派热闹非凡、喜气洋洋的场景。而荡秋千既作为一种体育活动能健身壮体,又作为一种文娱活动能增添节日气氛,故深受潮汕人的喜爱。 据了解,潮汕荡秋千活动,除了澄海东沟、巷口外,揭阳市炮台镇桃山村、潮州市庵埠镇仙溪村、亭厦村、饶平县樟溪镇龙潭埔村、惠来县石峻村等地也比较有名,也留下一些独特风俗。饶平县樟溪镇龙潭埔村正月荡秋千别具一格,每年正月初一下午,村民便在村寨广场上搭起一个五米高的秋千棚,凡去年添丁的人家都要备生熟相掺的几筐花生,登上秋千棚,向棚下早已翘首以待的人们撒花生,直到把所有花生撒完为止。棚下的人们尤其是将为人父的后生兄都争夺。据说抢多者就能生男孩,故后生兄们乐此不疲。该村这种习俗已有几百年历史,村中至今仍流传着“抢花生、熟掺生,年年双生(双胞胎)”这样的歌谣。揭阳市炮台镇桃山乡正月几乎天天男女老小都荡秋千,但是元宵节那天,男人不能登上秋千棚,整个秋千活动只能由女人参与,男人们只好站在一旁观看。潮州市有些乡村,元宵夜年轻夫妻要跑到村里老榕树下荡秋千,任村人往身上泼粪,说是被人泼得越多,越能在今年生男孩,真是不可思议。 秋千荡出勇敢精神 汕头大学文学与文化学教授、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隗芾介绍,秋千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汉、唐以来,多用在皇帝的后宫和显官贵族里,后来才渐渐传到民间,且成为立春等传统节日中必不可少的娱乐形式。在古诗词和文学作品中,描写荡秋千的俯拾皆是,如苏轼“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欧阳修“绿杨楼外出秋千”;冯延已“柳外秋千出画墙”等等。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汕头市澄海文博研究会会长蔡英豪先生从地方文献考证中发现,南宋末年,陆秀夫谪居澄海辟望港口时,见乡人在荡秋千,十分高兴地说:“此举可强力也!”随后专门在学士馆、练兵场旁边修建秋千场,并吩咐其子弟与当地乡人共荡,为后来的勤王抗元培养了蔡丰湖、陈三贵、蔡西畴等一批猛将勇士。 隗芾教授说,新中国成立后,秋千运动除在少数地区仍广为流传外,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成为儿童的专项活动。1986年,秋千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到1999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秋千已发展为包括6个单项的较大项目。秋千运动不仅是一项精彩的竞赛运动,更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培养勇敢精神。同时,它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健康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