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批背面
回批正面
“尽管侨批与送批人的身影已成为过往,尘封在侨批里的感人往事却源远流长,亲情乡情仍历历在目”,见到资深餐饮人钟成泉时,他一身休闲装,显得轻松而随意,话语却饱含深情。
侨批以银信合一的特殊形式,成为维系海外侨胞与国内亲人情感的纽带。年近七旬的钟成泉小时候常帮爸妈写回批,回顾这段历史,钟老的眼神里闪烁着神采。
28寸单车中藏着梅花表
“我大姨年轻时下南洋去了泰国,好长一段时间,我妈与大姐的联系就是一封薄薄的侨批”,钟成泉说,侨批演绎的亲情乡情仍历历在目。钟成泉兄弟6人,母亲在家操持家务,一家8口全靠他的父亲拉板车帮人搬运货物维持生计。在钟成泉看来,华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染,奉行忠孝节义、多行善事的信条,对家族、家乡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得知他们家生活困难后,他大姨便开始寄钱,他们家陆续收到了从泰国寄来的侨批。
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侨亲持续汇款、赠物,有效疏解了国内乡亲的饥馁、困顿,温暖着千万家。1963年,钟成泉的姨妈从泰国寄来大米和面粉,顿时引来好多羡慕的目光。他妈妈拿出些米,煮了饭送左邻右舍,共享美好“食”光。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被称为“三大件”。不少人脑海中还存有这样的画面:一些小孩儿“偷踩”单车,由于个小车大,要斜着身子,脚穿过横梁下方空档,才够脚镫子。钟成泉说,他幸运地成为画中人。1974年,钟成泉的大姨寄来一辆28寸“克家路”牌自行车。车子被分装在几个箩筐里,运送到车行组装。令他们一家惊喜万分的是,组装车子时发现,大姨在车部件中偷偷地藏了2块梅花牌手表。“三大件是那个年代亮丽的风景线,也是很多人的回忆”,钟成泉说,他们家一下子拥有了两大件,让许多人羡慕不已。
“暗语”中有别样智慧
收到海外亲人寄的侨批,家乡的侨眷就要写回批,这是侨批传递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钟老记忆中,第一次写回批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某个早晨,大约6时左右,还在熟睡中的他被母亲叫醒,“赶紧起来,你大姨从暹罗寄钱来了”,母亲似乎有些兴奋且激动,语速比平时快了不少,“你已读书会识字了,起来帮写回批。”
眼前的送批人50多岁,身上并没有印象中水客永不离身的3件宝,即批袋、竹篮和雨伞,他背着一个当时很流行的背包,那种挎背军布包。
第一次写回批,年仅10来岁的钟成泉有些不知所措。“除了必须的问候,还可以写上几句关心对方工作生活和身体健康之类的话”,坐在一旁的送批人耐心地指导他怎么写,“你可简短告知这边的一些生活情况,并回复收到款项。”
令钟成泉印象深刻的是,回批上不能直接写明银、元、币,只能用一些农作物来表示,如番薯、大米之类。他当时对此还很不解,直至多年后才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部分南洋国家配合西方反华势力,对中国进行政治与经济金融封锁,禁止或限制当地华侨华人汇款回国。为保证侨批顺利送达,海内外的侨批业者发明了“暗语”,对侨批中随信汇寄银钱的数目等信息进行隐藏。
繁体字写批诉思念
得悉记者要采访侨批话题,钟老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文章《写一点侨批的事》,他说,当看到一封封侨批,一股熟悉的亲情还是会油然而生。钟成泉记得当时写批是用繁体字,当把回批交给送批人后,他就把兑换好的人民币交给母亲。而且每次回批的内容都相似,大致如下:
“陈宝云胞姊,您好!
好久未曾去信问候,不知近况如何,是否工作顺利,生意兴隆。今收到您寄来的大米一百斤,全家甚是高兴,感谢您及时给予帮助。期望您身体健康!
胞妹陈宝琴。”
侨批纸短,家国情长。“当年通过批信和回批,海外侨胞与家乡亲人互诉思念,心灵得到了慰藉”,钟成泉说,侨批不仅是时代的记忆,更是亲情乡情的记录,是侨乡发展历程的重要记载文献。
拳拳赤子心,殷殷桑梓情。“小时候的我们,一听到送批人带着侨批来了,就像过年一样开心,因为知道姨妈又给我们寄钱来了!”钟成泉回忆起小时候家里收到侨批时的情景,“姨妈批信内容十分简单,往往就是报一声平安,并寄来一百元港币”,钟成泉说,对分隔于海洋两岸的华侨华人家庭来说,“平安二字值千金”,而一百元港币,更是当时的“救命钱”。如今,侨批虽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侨批背后所凝聚的爱国爱乡爱亲人的情怀依然光芒闪耀。
心声
在潮州市淡浮院砚峰书院潮商名贤祠大殿里,有一副“三江岀海,一纸还乡”对子。不少人感叹,这一对子完美的体现潮汕先民通过境内三条江汇集到大海,再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各国的生动场面。同时,生动贴切地描绘岀当年许多潮汕华侨在异国他乡拼搏后,“一纸”带回家乡,表明了当时华侨的心路历程。
解说“一纸”的意思,有人认为这“一纸”是一封侨批,它有可能是一张放心纸,即“平安批”,也有可能是死亡告知书。当然,也有人说它是一部华人艰苦创业史。潮汕人被誉为“东方犹太人”,有经商的天赋,当年不少华侨经过拼搏立足,积累资金,大力发展经济,在金融、商贸等领域都有杰岀表现,如泰国的陈弼臣先生和谢易初先生等。
每一位到海外拼搏的华侨华人,他们永远记得自己是中国人。所以当他们立足了,发展了,他们不会忘记家乡的亲人,更不会忘记祖国,他们都会尽己所能,造福桑梓。
(钟成泉)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