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气,它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草木萌发,农业生产也即将开始。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以农为本”的悠久传统的国家里,立春成为节日,并且是官方的节日,是很自然的。《礼记·月令》说:
        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     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可见,在秦汉时期,立春的节日气氛已经很浓烈。
    潮汕把立春节称作“打春”。清代府县志书都记载着这个节日。顺治《潮州府志》说:“立春,有司迎土牛于东南郊,士女聚见多以豆谷洒之。”乾隆《澄海县志》的记载更为详细:
        立春前一日,县官率僚属具鼓乐迎芒神土牛于东郊,名曰“迎春”。农    民每视牛头、蹄、腹之色,以辨终岁旱涝。至日,官府鞭牛碎之,名曰“鞭春    ”。
从这些记载里头可以知道,旧时立春的节日活动,主要有迎芒神土牛和鞭春牛。
    立春鞭春牛是一种古老的带有巫术色彩的习俗,它的意义在于催耕助农。唐代这种风俗已经存在,到了宋代,这种风俗流播更广,《东京梦华录》就说,立春前一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立春日一大早,开封府僚属便举行打春仪式。
    芒神,就是勾芒。它是东方之神,春天之神,草木之神,代表着生命,代表着繁殖。勾芒神崇拜的起源也很早,《山海经》里已经描绘了它。唐代人注释《礼记·月令》,对它有更详细的述说:
        其神勾芒者,谓自古以来主春立功之臣,其祀以为神。是勾芒者,主木     者官,木初生之时,勾曲而芒角,故言勾芒。
古代风俗,祭祀勾芒神在二月春分。由勾芒神的神格所决定,这种祭祀行为的目的,也是为了祈求农业的丰收。
    大概因为鞭春牛与祀勾芒两种信仰活动的性质接近。宋代人干脆把它们合并成一个节日。从宋代开始,祭祀勾芒神的活动也在立春日举行。大文豪苏东坡就写过一篇《立春祭土牛祝文》,向勾芒祷告说:
        敢昭告于勾芒之神:木铎传音,师官相儆;土牛示侯,稼樯将兴。敢徼    福于有神,庶保民于卒岁。无作水旱,以登麦禾。
这种节日祭把活动一直延续到清代。
    清代,潮州“打春”的祭祀,仍然保留着对农业生产的关怀。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澄海县志》里讲的,农民通过对土牛的头、蹄、腹颜色的观察,来判别这一年中的涝旱。这种判断的可靠性如何姑且勿论,在水利远未曾过关的韩江三角洲,气候的涝旱,对于农业生产实在至为切要。
    而在潮州“打春”的习俗里,还残留着原始巫术的痕迹。宋兆麟《中国古代节日文化》讲到,浙江风俗,百姓在鞭春牛仪式举行之后,都争着抢春牛泥,回家撒到牛栏内。他解释说:
        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有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或交媾的春牛土,撒     在牛栏内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潮州也有这种习俗。乾隆《普宁县志》记载说:“至鞭春后,小民各分取土牛余上,归置圈下,以旺牲牧。”揭阳、潮阳等县志均有类似的记载。据说,从土牛身上取回来的土块,放到牛棚里能旺牛,放猪圈里能旺猪,放到鸡寮里能旺鸡……在这一系列的民俗行为里面,春牛土显示出更强的繁殖巫术功用。《澄海县志}甚至有这样的记载:“民间争拾牛土置床,谓可压邪。”在这里,“压邪”是颇为“现代化”的话语,将春牛土放置于婚床,其原始的意义,一定还是与生殖有关。立春是春天第一个节日,勾芒是春之神,而春牛是它的土偶。春天是草木繁育的季节,芒神土牛既能使五谷丰茂,也就能使禽畜兴旺,人口繁衍。繁殖巫术就是在这样一种类比思维的基础上生成的。潮州“打春”节中春牛土“置圈下,以旺牲牧”,“置床,谓可压邪”  一类信仰习俗,也正是繁殖巫术的不同变相。当然,它们也与生产——畜牧业生产和人类本身的再生产有关。
    潮州官员们主持的迎春仪式,迎春过程“士女聚观,多以豆谷洒之”和仪式结束后百姓争拾春牛土的场面,都带着娱乐狂欢的色彩。潮州的打春习俗,因而具有节日的性质。
    民国以后,“打春节”由于政治变革而被废除。但是,潮汕民间,到今天还保留着一个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神诞日——五谷母生。这里略作介绍。
    谷神崇拜的起源,与原始图腾崇拜有关。从事农耕的民族,把自己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奉为神明,加以膜拜,是一种起源古老,又十分常见的信仰现象。在汉族和中国南方的很多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着五谷神的崇拜。越是原始的谷神膜拜,仪式越是复杂。例如,德昂族的“祭谷娘”,要在种谷收谷的每个季节和每道工序之前进行,每次祭祀都有一套琐细的礼仪(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汉族的五谷神祭祀,一般都在收获季节举行,由于各地农收的时间不同,祭祀时间也有先后。
    五谷母是潮汕人所崇拜的谷神。潮汕五谷母生在农历十月十五,正好是本地晚造收成的季节。五谷母生的祭祀习俗,在农村里,要用平时量米的米筒,装满刚收成的新米,插上从田里采摘的五个人谷穗(有些地方,要用籼稻、糯稻各五穗),供在香案上,做香炉用,供品除牲蔬之外,粿品里还有用米粉拌花生仁蒸成长条状的“粟穗粿”和单用米粉做成扁担状的“尖担粿”。案上要摆上五碗新米饭、五杯酒、五杯茶。焚香膜拜,用“五谷丰登,米粮充足”祷祝语来答谢谷神、祭祀过后,要将做香炉用的米筒移到装满米的米缸上,每个晚上焚上一炷香,接连三晚,整个祭祀仪式才算结束。城里人也拜五谷母,习俗与乡村大致相同。
    在潮汕,行人说五谷母就是神农,也有人说五谷母是后稷,这恐怕都是后起的附会之说,沈敏《潮安年节风俗谈》认为:
        据说五谷神即是神农氏,这天的祭拜是纪念他的教民耕种的劳苦。……     然而这是从一般智识份子的口中得来的。农民则大多只懂得祭拜而已。
把五谷母指认为神农氏或者后稷,只不过是士大夫们将乡间的民俗信仰正统化的一种努力而已。农民们在祀神时,总要摆上五碗新米饭、五杯酒和五杯茶,这不正说明他们心目中的谷神有五位吗?屈大均《广东新浯》载广州之俗:
        城中坡山,今有五仙观。春秋粤人祈谷,以此方谷为五仙所遗。一仙遗    一谷,谷有五,故为五仙。而五仙当日复有丰年之祝,故皆称为五谷之神。五仙的传说,始于晋代,正值道教风行岭南之时。这五仙的本来面目,与潮汕民间所祭祀的、不现形相的五谷母,或许还有些瓜葛。
    潮汕有些地方,一年要做两次五谷母生,十月十五这一次之外,还有一次在六月廿六日(《渔湖镇志》)。马风《五谷爷》解释说:
        为什么要两次神诞?有二说:一说潮汕是水稻一年两熟,为报答神恩,故行夏秋二祭,时间定在两次收成后的月中,俗称神诞,实是二祭时日;一说 五谷神诞原在六月二十六日,满清入关后,人们不服满族统治,清皇朝为探测民心, 定十月十五为五谷神诞,令民易时祭拜,人们终于照办了。
五谷母生是对五谷神的祭祀,用一年两熟故有二祭来解释,也颇有道理。但潮汕许多十月十五做五谷母生的地方,六月廿六日是做伯公生,居民都上土地庙(福德祠)祭拜,农家还要采办供品在田头祀神,祈求五谷丰登。伯公是土地神,人类对土地的崇拜,首先就在于它能生殖五谷,供给人们食粮。从这种观念出发,伯公和五谷母的祭祀有着相当的意义。由此观之,六月廿六日的五谷母生,可能是由于和伯公生祭祀性质近似,而产生的混同。也可能本来就有两次谷神的祭祀,后来人们为了圆神诞之说,将其中一次改配给了土地伯公。

你是本文的第2212位读者
来 源: 《潮汕文化源流》
作 者: 黄挺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