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夕也是一个大节日。这个节日的活动,从旧年最后一天的傍晚延续到新年来临,潮汕人称之为“年夜”。这个节日在汉代已经形成了。当时的节日风俗活动有两项,一是立神荼、郁垒神像于门户,二是举行傩舞。这两者都是驱除厉鬼的巫术活动,除夕之名,大概就由此而起。唐宋时期,除夕的文化娱乐气氛大大加强了。神荼、郁垒神像,一开始以桃木板绘画代替,再逐渐演化成带着喜庆欢乐色彩的门神年画和春联。驱除傩舞,也发展成为既娱神又娱人的歌舞傩戏。除夕守岁的风俗开始流行。明清以后,上述旧俗依然保留着,又出现吃年夜饭、送压岁钱等新风俗,节日活动之中,糅合进温馨的家族亲情。 潮汕年夜节日活动,沿袭了宋明以来的旧俗,清代潮州府县志书的记载基本相同,顺治《潮州府志》最为简明,引录如下: 除夕,祀先,易桃符。设火井于厅,相围以食,谓之“围炉”。爆竹、鸣金、吹螺,渭之“辟邪御盗”。 这些节日风俗活动,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多少改变。 年夜节日活动,是从祭祀祖先开始的,下午,一家老少理发沐浴,换上新衣,然后开始祭祖。祭品和仪式,和其他大节日大致相同。不过,这个节日,潮阳、澄海等沿海地方,祭品里一定要有糯米甜粿;而潮安、揭阳等县份,则一定要有鼠曲粿。同时,还要举行祭井封井的仪式。家里的水缸水桶打满水之后,用竹箶将井口盖住,再供上祭品,拜井公井妈。 “易桃符”,即换新春联。春联,潮汕俗称门符。贴在门框两飞的,叫对联;贴在门框顶的,是横披;贴在两个门扇上的,称作门目;如果是单扇的小门, 则贴上斗方。春联用红丹纸,以墨或金色颜料书写,内容都是吉祥语。最受人欢迎的春联对子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副对联的作者,是明代潮州才子林大钦。万历刻本《状元图考》有这样一段故事: (林大钦)自幼聪颖,作文奇宕不群。翁万达一见异之,请招为婿。岳诞 日,大钦书联一对贺曰:“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语意宏敞,翁曰:“状元才也。” 果然,嘉靖十一年(1532),林大钦年方廿二,便高中状元。他写的这副寿联,被改作春联,不但流行潮州,而且流行全国。 祭过祖先,男人们动手把大门、厅门、房门的旧对联都撕下来,贴上新春联。于是,家中门户,焕然一新。 “围炉”是潮汕人过年夜的中心活动,它包括吃团年饭、给压岁钱和守岁诸环节。宋代已有围炉守岁的风俗,盂元老《东京梦华录》就说到北宋除夕,“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没有提到吃团年饭。明清以来,吃团年饭是通行于全国各地的风俗,却又很少见到“围炉”的做法。顺治《潮州府志》对当时潮州人“围炉”风俗的描写:“设火井于厅,相围以食”,是很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的。 火井的形制如何,不必要也很难考究,但它的作用,相当于在人类历史早期就出现的、现在中国许多少数民族还保留着的火塘灶,应该没有问题。纳西族学者杨福泉在《灶与灶神》一书里,谈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家庭中火塘灶和锅台灶的作用: 尽管后来汉式锅台灶亦已广泛流行于各民族地区,但从传统文化习俗及在居住空间的重要性而言,后起的锅台灶都远远赶不上火塘灶。如不少山区的纳西族祖房内原来只有火塘灶,后来在火塘灶附近砌有锅台灶,但火塘灶才是与神灵、祖灵关系密切之地,家庭的各种社会性活动、宗教活动都围绕着火塘灶进行,各种社会性规范也体现在以火塘灶为轴心的空间中。 在潮汕民居里,只有汉式锅台灶。但在年夜临时设置的火井,显然与民族地区和锅台并存的火塘一样, 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空间位置看,火井设于厅,处在居屋的中轴线;大厅是祖先神龛所在,是祭祖祀神的地方,同时,大厅又是平时主人接客的地点。从文化习俗看,虽然火塘灶早已经在潮汕人的家庭里消失了,但是,它作为一个独立家庭的象征,在除夕这个重要的节日,仍然以火井这样一种带有礼仪性质的形式,延续下来。火井之设,在祭祖结束后,而全家老幼,“相围以食”。这个火井,可以说是家庭的标志。其重要性,是锅台灶所不能比拟的。如果上面的分析可以成立,这种“设火井于厅,相围以食”的做法,也许就是南方少数民族传统习俗的孑遗。 现在,潮汕年夜已不再设火井,但合家围炉吃年夜的习俗仍然保留。过年前,外出的家人必须赶回来围炉,全家团聚。潮汕食俗,年夜饭各种丰盛的鱼肉莱肴之外,必须有一盘猪血猪肠炒大蒜,一盘海蚶。这两道菜,不过是借着潮汕话的谐音,取“长久”、“发财”的好兆头。 吃过年夜饭,全家人欢聚一堂守岁。这时,晚辈要向长辈贺年祝福。长辈回以祝语之外,要给小孩压岁钱。年事已高的长者,也会收到能赚钱子孙的压岁钱。潮汕人把这种习俗叫做:“压腰”。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