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岚系在潮汕杨姓中是一大派系,其祠堂的对联有:“关西文物府,闽南理学家”巷门的门额“理学传家”。对联的上联指35世祖杨震,下联指杨岚的祖父杨时,整个对子还概括了他们的成就和家风。杨时的理学通过门人和家学渊源在潮汕得到传播。
     理学也称道学,是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宋儒治学多阐释义理,故称理学,其创始人为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张载,至程颢、程颐兄弟及其门人杨时等加以发展,到了南宋的朱熹(1130-1200)而集其大成,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形成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朱熹把“理”(实际上是封建伦理准则)提到永恒地、至高无上的地位,治学主张“即物而穷理”。
     杨时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他先后师事程颢、程颐,与游酢、谢良佐、吕大临并称程门四大弟子,而杨时被评为四人中“学最纯”,“道最笃”之出类拔萃者。杨时上承程学之传,下开闽学之绪。他对宋代理学的研究成果累累。
     首先,杨时第一个对程颐提出的“理一分殊”这个观点进行阐扬,他认为“理一”是体,“分殊”是用,二者既不同又有联系,“知其理一所以为仁。知其分殊所以为义”,把这一理论用到社会生活中。
     第二,杨时积极传播程学,一生讲学不辍。他任萧山知县时,许多人闻名,不远千里前来听讲。从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起18年,杨时在东林书院(在今无锡市)等处不倦讲学,弟子千余人,著名的有王蓣、吕本中、关治、罗从彦、张九成、萧(岂页)、胡寅、胡宏、刘勉之等。杨时传播的学问,被东南学者奉为“程氏正宗”。二程死后,杨时认真编校师长的遗著,编辑了《二程粹言》,再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校正了程颐的《易传》。
     第三,杨时师承二程,对《四书》的重要性进一步阐释。他的论述后来对其三传门人朱熹有深刻影响。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引用了32位学者731条语录,其中引用杨时的议论73条,仅次于二程(225条)和尹焞(90条)。杨时的学术贡献为后来朱熹的闽学开了先河。
     杨时推祟《六经》(《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乐经》,主张学以致用,注重实践。他为官施政以《六经》为准绳,以仁政为信条,身体力行,所到之处都有惠政和能声;受到人员的爱戴。他任余杭县知县时注意兴修水利。在萧山“开筑湘湖,灌溉九乡”。他关心时代变化,对社会改革持赞同态度。
     杨时关心国运民瘼,对暴政乱政时加抨击。在蔡京、童贯等当政期间,吏治腐败,暴政虐民,社会动荡。杨时在讲学中给予无情地批判:“今天下上自朝廷大臣,下至州县官吏,莫不以欺诞为事,而未有以救之。”他对农民造反的看法是:“人不堪命,皆昔所未见而今见之者,故细民荷戈持戟,群起而为盗,动以万计……特为艰食所迫,姑免死而已。”他反对皇帝滥用特旨,说:“今也法不应诛而人主必以特旨诛之,是有司之法不必守而使人主失仁心矣。”“且法者,天下之公,岂宜徇—人之意?”
    杨时力主抗金,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他晚年立朝,正值;北宋倾危之际。为挽危局,他积极建议。如宜和七年(1125)十二月连上《论金人入寇疏》,提出“严为守备”和“收人心为先”,井尖锐指出造成国难的原因,矛头直指蔡京等权奸。钦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兵包围汴京,正任著作郎的杨时上书力主抗御,提出立统帅、肃军政等七项建议。二月,主战派李纲被罢官,激起京城军民的极大愤慨,太学生在陈东的带领下到宜德门上书请愿。朝廷准备镇压,正任谏议大夫的杨时挺身而出,为太学生辩护,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当时各路勤王兵马已到,但钦宗一意求和,同意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与金人。杨时又上疏强烈反对,之后再上疏请诛拥兵自重不救太原的姚古,两疏都没有被采纳。
    南宋以后,杨时逐渐为统治阶级所重视,各种荣誉接二连三而来。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皇帝还御书“程氏正宗”加以褒扬。当时福建巡抚张伯行称赞杨时是“道学、经济、文章、气节四者合而为一者也”。         在朱熹的同时,以陆九渊(1139-1193)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学派与程朱派对立。到了明代,王守仁(1472-1529)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断言主观的“心”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治学主张“明本心”、“致良知”。
    明代正德以后,理学在潮州人中的学术空气颇浓。首先是海阳县杨琠(1464-1516)、杨韩(1466-1522)兄弟师事著名学者陈献章(1428-1500),接受他从陆九渊继承下来的“心即理也’的学问,认为宇宙只是一个理的表现,这理便是心。“此理干涉至大,无内外,无终婚,无一处不到,无一息不运。会此则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王守仁也曾就学于陈献章,并与二扬友善。实际上二杨所学属陆王学派,已站在他们老祖宗杨时的对立面了。杨琠殁后,其子思元随侍王守仁学。杨琠遗著《庭训录》,王守仁作序。
    这一时期,王守仁学派在潮州得到推行,而传播王学最为有力的当推薛俊、薛侃(1486-1545)、薜宗铠(1498-1535)和饶平的杨骥、杨鸾,后人称“三薛二杨”。成就最大的是薛侃,他于正德十二年(1517)登进士后不去做官,却跑到赣州就学于王守仁门下历四年。接着,其兄薛俊又带子侄宗铠等往赣州学习。薛侃成为王学在岭南的主要传播者,其著作收入《薛中寓先生全书》。  
    杨骥(?—1520),字仕德,号毅斋,饶平信宁都浮山人,世居凤城。正德七年(1512)与弟杨鸾在潮州东津创玉林精舍讲学。十一年(1516)中举人。考试后往增城听理学家湛若水(甘泉)讲学,越年进京参加会试遇见薛侃,得知王守仁在赣州执教,就前往就学。数月后回归,十四年又往赣州继续学习至结业。以后是王守仁挂帅平宁王宸濠之乱,戎马倥偬,杨骥再无机会追随他了。适逢薛侃回潮省亲,杨骥就与他同在学宫一起研究学问。正德十五年(1520)逝世。病重时仍坚持讲学。杨骥逝世后,湛若水“为营殓扶榇出郭”,王守仁致哀词曰:“潮有二凤,今失其一,鸣乎惜哉!”祀乡贤。
    杨骥积极传播王学,弘扬“致良知”、“知行合一”、“知行并进”学说,反对儒家的“知先行后”说法。对儿童教育,他反对“鞭挞绳缚,苦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
    杨鸾(?-1526),字仕鸣、少默,号玉林、复斋,是杨骥之弟。杨鸾师事陈明德(海涯,今澄海人)。正德十一年与兄同中举人,并同往增城听湛若水讲学。十五年得见王守仁,面教有领悟。兄逝世后勇担家计。杨鸾引荐100多人师事陈明德。嘉靖五年(1526)病逝。湛若水、王守仁都为文祭之。王守仁的哀词写道:“忠信明睿之资,足任斯道者,一省一郡之中亦不能一二见,而顾萃于一家之兄弟。”
    杨鸾潜心研究理学,又擅诗文。著述有《渊源考》和《玉林寻乐记》等诗文共10篇。
    杨骥、杨鸾兄弟的学派田被誉为“潮之儒宗”。兄弟学以致用,为改变旧习,淳化风俗作出贡献。
    万历年间,澄海县出了个唐伯元(1535-1592),官至吏部员外郎、考功郎中。唐伯元也是个理学家,师事吕怀。因为不同学派,唐伯无上疏大力反对正受朝野推祟的王守仁新理学,遭到钟宇淳等人的反驳,被贬为海州判官。
    宋明理学,不管派别如何不同以至对立,都对吏治民风有所规范,对社会安定起了一定作用,特别是许多理学家为官都比较清廉。

你是本文的第1881位读者
来 源: 《潮汕杨姓》
作 者: 杨启献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