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大约只有两个拳头般大小、用樟木雕刻而成的通体玲珑的蟹篓,里里外外的螃蟹竟然多达十只。每只螃蟹的细节刻划十分细腻,就连蟹壳上的锯齿和两只眼睛中间的触须都雕凿得一清二楚,逼真的形态让人不禁为之拍案叫绝。这件作品的作者名叫方进藩,是位从事木雕工艺已有40多年的老艺人,唯一的头衔是“广东省、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烧茶做饭获大师亲授

    在金砂东路龙珠花园一家欧式家具店门前,方进藩一手拿木槌一手拿钢凿,轻轻敲击着摆在面前一件尚未完成的木雕作品(见图)。“我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学木雕了,我的师傅名叫何长清,是位木雕大师,可惜已经去世了。”放下手头的活,方进藩向记者道起了他的学艺过程,“小时候我家附近有个同平木雕组,每天放学我都去欣赏何师傅精湛的雕刻技艺,还经常在那里给师傅烧茶、做饭,何师傅见我有意求学,就收下我这个弟子。”1965年,方进藩随师傅进了市木雕厂,两年后,他与师傅根据陈政明的画作联合雕刻了《上学》,这也是他从艺5年的首件作品,被送到广交会后使厂里获得了大批订单。1972年,他又与师傅合作了陈政明的画作《歌声来自北京城》,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并获得二等奖。随后,他创制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红楼梦》、《松鹰图》等一批作品还被选送法国、黎巴嫩、塞浦路斯等国家展览,1994年他创制的18块木雕天花板《孔雀茶花图》就装饰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云南厅中。

    依靠零星订单日子清贫

    据悉,当时木雕厂通过广交会,国内外订单不断,工人手头从不缺活干,大家的收入也不错。“但1995年木雕厂解散后,向来习惯于靠订单干活的木雕艺人们大多只能转行。”方进藩说,“当时我认为我有这门技艺,总能混口饭吃,就自己呆在家里接一些零活。”然而,这位不善言辞的木雕艺人,尽管在行内早已大名鼎鼎,可是行外对他却知之甚少,在一些木雕精品动辄几十上百万天价的情况下,他依靠零星订单的收入只有过着清贫的日子,一家三口至今仍然蜗居在一套只有三十来平方米的老屋子里。就是在这里,他花了半年多时间、潜心雕凿了这件袖珍蟹篓。这件作品完成后本来是准备送到省里参评,但由于付不起相关费用只好作罢。去年“五一”期间,他把蟹篓送到农科所展出,终于引起轰动,不少行家都称“这是真正的艺术品”。此后,有不少人找上门来以3至5万元的价格想买下来,但都被方进藩拒绝。

    准备精心制作《百子图》

    干了四十余年的木雕活,直到现在方进藩终于弄明白,依靠订单生存,不是民间艺人的出路。他打个比方说:“有时候接个订单,按我的精雕细刻应该收费1万,但客户往往都会嫌贵而要求半价甚至另找他人。后来有人提醒说,其实不用太精,粗一点客户是看不出来的,只有符合市场价格才最重要。但这样一来也就无法体现艺人的艺术水准,也无法让艺人更好生存、创新技法。”所以,方进藩想通了,应该走先创作后销售的路子。他说:“我不想把蟹篓卖掉,其实另有原因。我最近正在雕制一件《百子图》,待完成后与《蟹篓》一块参评。”他向记者展示《百子图》的坯样,一块1米多宽的樟木板上,用稿纸绘出一幅“瑞雪丰年”的场面,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一百名活泼可爱的儿童,他们个个神态不同,有的顽皮、有的天真、有的在放鞭炮、有的在跳橡皮筋。

    三十年后潮汕木雕会失传吗?

    据记载,潮汕木雕与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龙眼木雕齐名合称“中国四大木雕”,被誉为“中国民间雕刻艺术一颗明珠”。而潮汕木雕最为独到之处的则是多层镂通,即通雕,用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曾广锡的话说,潮汕木雕的多层镂通,“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然而,这颗“艺术明珠”却面临后继乏人的地步。据悉,目前汕头市从事木雕创作的省级以上工艺师只有9人,而且大多已进入中老年,他们中鲜有带徒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就连我的儿子也不愿学木雕了。”方进藩摸着手中几把已经“跟”了他四十余年的雕刀感慨地说:“光打基础就得三年时间,要想雕刻出一幅像样点的作品没有十年八载是不行的,现在的年轻人谁有这份闲心。况且,我们这些干了几十年的老师傅尚且过着如此清贫的生活,试问有多少人愿意从事这门吃力不讨好的工艺。”

    “三十年后潮汕木雕会失传吗?”方进藩道出了他以及他的同行心中共同的隐忧。    

你是本文的第1508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08-08-15
作 者: 苏硕元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