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的秤杆.jpg

小秤杆

改革开放后,对于崇尚“小小生意会发家”的潮汕人来说,家中配备一根秤杆是非常有必要的。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激活了潮汕农民每一个脑细胞,每一个人都想成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

潮汕这片肥沃的土地仿佛被注入无穷无尽的活力,好读书的更认真读书,准备考个大学。不想读书的就种地、做生意。

“种田如绣花”“耕地如琢玉”!

丰饶的韩江三角洲平原,是盛产着香稻与蔬菜的沃土。

“稻花香里说丰年”,韩江畔遍野的沃土,水稻长势正旺。今年水稻又是大丰收。在全国第一个“吨谷县”的澄海,乡亲们正在晒谷场上向政府上交公粮。

两位“老番”正在交割。

一位是我外公,飘洋过海二十五载。一位是“琪老叔”,两位老兄弟都曾在曼谷湾做苦力,琪老叔比我外公早回唐山十几年,其时是生产队的出纳。

琪老叔高声唱喏:“老番,缴公粮,头吊九十八斤,二吊百零一斤,三吊……”大家笑着说“老番叫老番”。

那时年幼的我,不知道我家要缴交多少公粮,只是听到这些老人家在吆喝这些话特别有意思。而用来称粮食的,是大秤,秤砣一般是铁的,有时是石的。后来,有人用石秤砣来栓牛。

而潮汕人也擅长种蔬菜。

韩江沿岸,沟渠纵横,土地肥美,潮汕农民精心耕种,一畦畦的青菜地就是一帧帧精美的艺术品。芥兰茁壮酥脆,白菜碧绿水灵,油菜当然绿油油,蒜苗随风飘摇,可爱极了。瓜棚豆架更是令人惊叹!这些用竹杆或是“杆母”、木条搭起来的轻便建筑,是冬瓜、丝瓜、豆荚们的家。潮汕农民的精心耕种,体现在几乎全用农家肥、土杂肥,蔬菜新鲜可口。有的农民,绝不喷洒农药,手工除虫除草。每次落田,轻挥锄头,敲碎土块,让土块均匀分布,利于水分肥料的渗透。

日至正午,太阳老高,时到傍晚,夕阳西坠,农民们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优质蔬菜就是这样种成的。

有产便有销,大批量的蔬菜经大货车运往深圳、香港。

但对于乡亲们来说,他们更喜欢把精心采摘的蔬菜,细心呵护包装好,用加重“脚车”搭载两只大竹筐,把蔬菜运往汕头市区或澄海城内沿街叫卖。就在菜筐边缘,插着一杆秤。

乡亲们卖菜一般是自产自销,个把月成熟一茬,不是专门做买卖的,故上城卖菜就要借秤。乡亲们老实交易,菜没有浸水,新鲜水灵,又是自家生产的,可以卖便宜一点,菜农在卖菜时,秤尾翘得高高的,菜捆绑好还搭上几根葱和芹菜,故每次都是满载而去,空筐而归,腰包更是鼓涨涨的,里面全是小票子。一两百斤的蔬菜运到城里去卖,一回可赚到二十到三十来块钱,相当于那时工人们一个月的工资,笑容绽放在乡亲们的脸上。

借来的秤,当然要交还,还给主人时顺便送上几棵菜就行了,乡里乡亲的,不用太讲究。

为什么老是要去借秤呀,因为秤并不便宜,看其不同型号,从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一个多月卖一次菜就没有必要去买秤了。

千百年来,手杆秤是“国粹”,代代相传,潮汕人好用,买卖“三牲”杂粮,做杂咸买盐称糖,看秤星移秤砣,顺溜得很。

天地间有杆秤,人们不断赋予秤新的文化内涵,是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标尺,一桩桩交易就在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伏间完成。

潮汕有一句俗话:“拽钱毋拽秤!”意即交易双方,钱已商定,价高一点没有关系,你情我愿,但绝对不能短斤少两,那是要“拗”断秤杆的。

时代发展,电子秤不断普及,杆秤已渐渐退出生意的舞台,成为商业史的符号。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