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将赶集叫“斗圩”,将市场叫做“圩市”或“圩场”。“斗”潮音dao3,“凑在一起”的意思。潮汕地区的许多镇政府所在地原来就是圩市,如潮安县的浮洋圩、枫溪圩、意溪圩,普宁县的鲤湖圩、大坝圩等。还有一些地方叫做“市”,如潮安的“葫芦市”、澄海的“店市”等。逢圩期,万商云集,舟车往来,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潮汕的圩期,有每日一圩的,两日一圩的,但多数是三日一圩。三日一圩者或1、4、7日,或3、6、9日,各有定日。大抵相近圩市的圩期相互不重复,以利商贸。
    斗圩除了用固定的日子将周边地区的集市时间有意识地间隔开来,以造成热闹的圩市气氛外,同时还有普通圩和专业圩之分。普通圩对所有来此趁圩的物品来者不拒,什么东西都可以在此贩卖,因此,在潮汕农村里,普通圩比较普遍,星罗棋布。专业圩一开始的形成是无意的,但是后来经过当地人的有意引导,根据当地的需要和产业特点,则逐渐形成了专业的圩市。如饶平渔村的水果圩,茂之的竹木圩,澄海盐灶的薄壳圩,普宁广太、洪阳的粮食圩,揭西棉湖的牛圩,澄海隆都店市的猪仔花圩等等,都是潮汕有名的专业圩场。
    近代以来,商业繁华的城镇已无圩期(即天天是圩),但某些专业市场,如猪苗市场、牛市场等仍有自然形成的圩期。
    在各种专业的圩市场中,要数澄海店仔头(店市)的“猪仔花”圩最有潮汕特色。“猪仔花”是刚生下来两天左右、眼睛还没睁开的猪崽的俗称。母猪一般有12个奶头,最多只能喂养12只猪仔花,如果有的母猪一胎生出的猪崽超过12只,那么会有几只吃不到奶,过几天就会饿死;而有的母猪,却一胎只生几只,因而有富余的奶水。所以,猪仔花圩正是起到资源分配的作用。有的人家多出来猪仔花,便带到此圩卖,有一些猪崽不够的农户,就会来这里买。但是,要形成猪仔花圩,还要内外部条件都具备:首先,周围乡村养猪的农户要多;其次,交通要比较方便,周围的村落也要比较多。这样,才能保证在猪崽短暂的存活期内,能够把它卖出买进,要能快速成交。
    自明末开始,澄海店仔头的猪仔花圩便开始形成了,这是由于店仔头地处潮州、澄海、饶平的结合部,人口众多,也有养母猪的传统,形成猪仔花圩的内外部条件都具备,所以这里的猪仔花买卖十分活跃,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潮汕地区的其他地方养猪人家不多、交通也不太方便,而且猪崽的需求量很难确定,当地有俗谚云:“猪仔花,听兴衰(即碰运气)。”所以在这些地方,多生的猪崽一般会被泡在河中溺死,而少生的也就生几只养几只,而没有形成猪仔花圩。
    猪仔花圩通常选址在普通圩市较为冷落的一角,占地面积并不大。猪崽的主人一般把猪仔花放在一个破旧的竹编花篮里,再铺上一层柔软的稻草,以防娇嫩而虚弱的猪崽受到风吹雨打而生病死亡。主人到了猪仔花圩,便把花篮放在地上,打开花篮盖,等待买主前来。买主一般也手提花篮,见到中意的猪仔花便前来论价。由于猪仔花没有一定的行情,卖主害怕时间拖久了猪仔花会在自己的手头上死去,这样不吉利。要是没有买主,那么还得自己亲手将猪崽溺死,那是他更加不情愿做的事。所以一般有买主愿意来交易,他都会把猪崽出手。而买主呢,也怕猪仔花由于缺乏营养太久而导致身体虚弱,也急于把猪崽买回去喂养,所以,买主和卖主一般很少讨价还价,交易进行得很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店市的猪仔花圩都是供求双方直接进行面对面的交易。随着猪仔花圩市交易的日益活跃,有一些投机者掌握了供求双方急于交易的心理,便以中介的身份介入这种交易,用低买高卖的方法,利用价格的剪刀差来赚钱,同时,他们还向买卖双方收取“中人钱”。这样一来,猪仔花的行情看涨了,中人卖不出猪崽的时候,也不把它们溺死了,而是把猪崽带回家,用米汤喂养,等到下一次墟期再拿出去卖,但是,其实这样的猪仔花体质很虚弱,买回家喂养之后,长期不长膘。
    改革开放以后,潮汕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绝大部分的村庄修了公路,交通变得十分方便。而农村的物质生活也随之丰富起来,人们已经习惯日日有市的生活,不再扳着指头数圩期了。斗圩也慢慢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但某些专业圩场,如水果圩、竹木圩、猪苗圩、牛圩等仍然存在。
    但是近几年来,斗圩又出现了一些新形式。商家和厂家根据农民的需要,利用斗圩的形式向农村送科技、送农机、送农资。政府也因势利导,加以提倡,从而给斗圩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斗圩的意义已经不局限于经济的互通有无,而是有意识地利用圩期来传播文化科技知识,因此也被称为“斗文化圩”、“斗科技圩”。

你是本文的第846位读者
来 源: 《潮汕民俗大典》
作 者: 叶春生、林伦伦主编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