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砻是农民主要的粮食加工工具。土砻已绝迹多年,这里向大家作简单介绍。土砻是一种用泥、木、竹为主要材料制成的人力碾米器具,它由上下两个圆墩组成,直径约70厘米,身高约80厘米,上墩有砻耳两个,砻槽一个,下墩有砻轴和砻脚,上下敦之间磨合处则铺设一排排木制砻齿,砻齿与砻齿之间用沙土填实并留下条条浅沟,此外,还配有一支砻臂和一条吊绳。挨砻(碾米)时,先将周边地板打扫干净,再把粟倒进砻槽并将砻臂的铁钩套进砻耳,然后单人或双人用手推动砻臂,砻墩转动,粟 通过砻槽流进上下墩之间磨合处,再经上墩转动碾压,粟便脱壳变成大米从砻齿沟流出。土砻碾出来的是糙米,经过风柜扬去粗糠,石臼除去幼糠这两道工序就成为精米。 土砻看似土里土气,其实隐藏有许多奥秘,其难度比打石磨还大,掌握不到它的要诀,打出来的土砻不是象石碾一样的把粟碾个粉碎,太松了砻齿“啃”不破粟壳,却碾碎了泥土,一担粟不仅要碾好久,糙米里还会掺进泥土。这些技术要领都是看不见摸不着,全凭打砻者长期的经验积累。因此,潮汕从事打砻的大多是父传子继,世代相传,久之形成打砻家族和打砻专业村。揭东县登岗镇涵涛村就是有名的打砻专业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全村几百户人家祖祖辈辈皆以打土砻为生,涵涛村人开的打砻铺遍布潮安、饶平、澄海、南澳及潮阳、揭阳等地,一般一个家庭开一间打砻铺,全家人以此为生。 有人说土砻是潮汕人发明的,此说不甚准确。土砻和石臼、石碓、风柜一样,长期是我国南方水稻地区最主要的粮食加工工具,据现有资料记载,最少已存在了几百年。但揭东县涵涛村方氏先人的打砻技术在潮汕居领先地位却是不争事实,以至形成打砻专业村。 土砻的砻墩是用竹篾围成圆柱体,再用泥土填实,砻沟很容易被磨平,砻齿是薄薄的木片,也很容易被磨损,因此,土砻需要经常修理。所谓修理,也就是重新把砻沟打深,把磨损的砻齿更换。这就是称这一行业为“打砻”的由来。 涵涛村人氏既为人家打造新砻,也为人家修打旧砻。一台新土砻的主要骨架可以用上七、八年,使用过程中一般半年或一年翻新一次。打砻每年有两个旺季,即水稻夏收和秋收之后两个月内,其余为淡季。旺季时叫打砻者络绎不绝,生意红红火火,师傅们天天起早摸黑挑着一担工具和配件奔波于驻地周边农户家中。由于土砻十分笨重,绝大多数都是师傅上门翻新修理。单人制作一台新土砻至少需要3天时间,而翻新一台旧砻也要干个一整天(10小时左右)。由于打土砻是一种既重体力又有精湛工艺的劳动,故无论炎夏寒冬,师傅们干活时大都赤膊上阵,活像夯墙工那样一会儿就汗流浃背,十分辛苦,非身体强壮者莫能胜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潮汕地区一些沿海和平原的村寨在上世纪40年代便有了火砻,告别了土砻;至上世纪50年代末,即人民公社化时期,除了贫困山区的小村寨还继续使用土砻外,潮汕农村基本上已村村有火砻。如今,土砻已完全绝迹,年轻人已不知土砻为何物。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