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粘土烧制者为陶,潮汕民间一般称瓦窑,主要烧制砖瓦,供本地建筑之用,也烧制一些缸、瓮、钵等简单陶器供应本地城乡。以瓷土烧制者为瓷,称瓷窑。主要烧制日用瓷器和工艺瓷器,不论古代还是现代,潮州瓷器在市场上都占有重要位置。潮汕陶瓷历史悠久,据考证,制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烧瓷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近年,在潮州市北关发现有唐窑遗址,在笔架山麓发现有北宋瓷窑遗址窑床连亘4里,相传有瓷窑99座,号称“百窑村”,可见宋时潮汕陶瓷业之盛。到了明清时期,海阳的枫溪、大埔的高陂,饶平的九村脱颖而出,形成潮汕新的陶瓷生产基地,再加上遍布潮汕各地乡村的砖瓦窑,陶瓷作坊和制糖作坊便成为潮汕工业的半壁江山,其中尤以陶瓷为龙头。 潮汕陶瓷以枫溪为最负盛名,大大小小瓷窑遍布枫溪各个村寨乡镇,出现了许多制瓷专业村,其中既有工人近百的大瓷窑,也有仅几个人的家庭小作坊,枫溪陶瓷虽始于清初,但在其初创阶段,发展却颇为曲折,曾走过许多弯路。枫溪陶瓷真正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还是近现代的事,至今不过一百多年历史,但在这一百多年中却发展迅速。最初,有枫溪人吴尚德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到兴宁县陶窑当学徒,学习制作陶瓮、水缸,学成后回枫溪开陶窑,同时将技术传授他人。这是枫溪陶瓷业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延续了一百多年。起初,枫溪并未涉足瓷器生产,仍然以烧制缸瓮等粗笨的大路货主。直到>901年,有潮安县溪口乡人刘裕,因常往饶平县高圩村做生意,对陶瓷生产有一定了解。他回家后发现东津郊外有一名曰飞天燕的山麓出有适合做瓷器的白瓷土,就集资招股,在溪口山下开创一间小瓷窑,生产一些日用瓷器。但因原料不合格,技术未过关,没两年就亏本停业,自己落得个家产破尽。至1904年,一位熟悉造瓷工艺的枫溪人吸取刘裕失败的经验教训,重建瓷窑,终于获得成功。潮州近代瓷业就是这样在一代代制瓷人的努力下,才逐步发展壮大,至今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有“南国瓷都”之称。 陶瓷生产主要经过制坯、上釉、人窑烧制这三道环节而成产品。由于它是由泥巴或瓷土通过烈火烧炼而成,在制成产品出窑之前,一切充满变数,一切充满神秘,是晶荧透剔的珍品,还是残损曝裂,一窑报废,除靠配方的合理和师傅对火候的精确掌握,还要求每位窑工小心翼翼,循规蹈矩,一切不可造次。因此陶瓷作坊的特点就是技术保密,崇拜和禁忌颇多,对行业祖师崇拜特别重视。他们除了奉祀炉火祖师李老君外,不同地区的陶瓷窑还供奉不同的行业祖师,广东地区大多供奉童宾,传说童宾原是一位有名的窑师,后来以身殉职,陶瓷窑便将其尊为窑神崇祀,求他保佑瓷窑平安,能烧出上品精晶。同时,陶瓷作坊也崇拜土地神,因为土地神不仅是工场安全的保护神,还因为制陶瓷的原料是泥土,泥土自然归土地神管,因此,陶瓷窑敬土地神也就有特别的含意。每月的初一、十五、祖师爷的生日寿诞和时年八节都要备办三牲五牲祭拜。 说到禁忌,对妇女的禁忌特别严格,,在以前,妇女进入瓷窑几乎是不可能的,不管人手多么缺乏,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女人进入窑内搬运烧制的瓷器。许多重要的生产车间和部门,如调色料的工房,观察火候的“炉眼”等,更是严禁女人进入或靠近。如出现“败窑”,首先不是检查某个生产环节出现疏忽,而是先要查明是否有生人,特别是“妇人”进入。如确实没有查出生人特别是妇人进入,才会去寻找生产本身的原因。 陶瓷作坊的“技术保密”也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虽然在旧社会,拥有一技之长者轻易不将技术传授别人,已是一种普遍现象,因为这关系到他的生计活路,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陶瓷作坊却把技术保密得高到“生命线”的高度,认为技术能否保密,关系的不只是一个人的命运,而是整座窑甚至一个地区陶瓷业的兴衰,因此,行业性的技术保密规例,便成了陶瓷业独有的行业习俗: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有的窑主子弟多,要多个房头分管上釉配方,防止不慎泄密;二,学徒期特长,一般行业的学徒期限为三年,但到瓷窑学艺要三至六年,且学徒期间,东家只供给伙食不发工资,如擅自离去又想重新回来,则以前的学徒期不算,得从头再来;三,为了不让工人掌握全面技术,窑主对瓷窑生产实行严格封锁和保密。为此,几乎所有的瓷窑瓦窑都有这样的规定,要“掌鸡便掌鸡,鸭来偷食免你管”。意思就是只准你干好自己份内事,不准涉足其它工序。因此,有的人在瓷窑干了几乎一辈子,却除了“炼泥” (最下等和最辛苦的工序)外,什么也不懂。甚至,在家族内部也形成保密制度,重要的上釉配方分房头保管,每房头掌握三几样,只有各房头凑齐才形成完整配方。这样做据说是为防止家族内部出现败家子私卖配方。 相对而言,制陶技术含量较低。除一些技术环节需请外地师傅来担当外,陶窑的工人大多是当地农民,他们亦工亦农。故陶窑师傅的技术保密和师承制度也没有瓷窑严格。 解放后,陶瓷业合作化和新组建的国营瓷厂,建立师带徒培训制度,政府还创办陶瓷学校,为陶瓷业培养人才,同时为加快企业发展,瓷厂选还派有文化的青年徒工带薪到陶瓷学校学习。这样,解放前在各地陶瓷业长期存在的技术保密和技术传承陋习才逐步改变过来。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