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砻和石碓 最新 图1张

    在碾米机普及以前,土砻是把稻谷磨成米的器械。土砻分上下两墩,总高度约莫1米。土砻的圆柱型外壳用线状竹篾编织而成,直径约为60厘米,里面用优质黄土与松毛混合捣烂填入夯实,用热炒过的毛竹片竖着打进上墩下面和下墩上面坚实平滑的黄土里,长约8厘米、宽约4厘米的毛竹片仅留半厘米左右露于表面,排列成为长短有序的一行行弧形砻齿。两行砻齿之间为砻槽。下墩的下方有木制十字形砻座,上方中央有垂直砻轴,可套上上墩。上墩有一根贯穿左右的砻担。砻担突出的两端各有一孔,犹如动物的耳朵,所以称为砻耳;砻担中间也有一孔,用以套到下墩的砻轴上。砻臂则是 “J”字形木柄,弯头末端有一根木轴或铁轴,另一端有横木作把手,由此推动上墩转动。
    儿时看爸妈磨米,觉得这活儿繁重而又有趣。他们先用穿过屋梁的绳子两头把砻臂的把手吊挂起来,将砻臂末端的铁轴穿进任意一侧砻耳上的圆孔里,再把晒干的稻谷倒进上墩中间的漏斗形“口”中,双手不停推拉砻臂,上墩即刻转动起来。稻谷经过碾压,通过一道道砻槽向两墩之间磨合处的四周飞流而出,此时,已经脱壳成为大米,和外壳(粗糠)混合在一起。
    这个磨米过程,潮汕方言称之为“挨砻”。家乡有一则谜底为“挨砻”的谜语称“土唇木齿,食谷放米”,真有意思。还有一首老掉牙的童谣唱道:“挨砻挨,挨米来喂鸡。喂鸡叫啯咖,喂狗来守夜,喂猪来还债,喂牛来发家。”当时年幼无知,不明“还债”“发家”为何物,但觉得“挨米来喂鸡”过于奢侈——活生生的人都缺米下锅,怎能拿米去喂鸡呢!
    “挨砻”之后,要用米筛除去粗糠。过筛后的大米还只是糙米,必须经舂捣和扬糠两道工序才是精米。
    用于舂捣的石碓由碓身、石臼和石杵组成。碓身用长约130厘米、宽约25厘米的木头凿制,一头厚一头薄,厚(20多厘米)的一头安装石杵,薄(10多厘米)的一头为脚踏板。碓身中间有根轴,轴的两端套着铁筒,架在左右两边碓脚的石窝上(见图2)。运用杠杆原理,站在碓石上用脚一踩碓尾巴,碓头就往上高高翘起;脚一松开,碓头就往下砸,石杵准确地砸到石臼里。七八公斤糙米需要如此循环往复舂捣百余次,其间还要用长棍不断搅拨,使米舂得均匀。这样,石臼里糙米的米糠(主要是种皮)便脱落了。分批用簸箕扬净米糠即大功告成,这时的大米就可以下锅了。
    那年代,没有安装石碓的人家是非常麻烦的,除了舂米,逢年过节舂粘米粉或糯米粉也要到别人家里借用石碓,咣啷作响,汗臭熏天,弄得别人家里不得安宁。然而,装有石碓的人家一般都不介意,有时还要泡上工夫茶倒过来慰劳对方。乡间淳朴的人际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从粮食收成到下锅煮饭的过程如此繁杂,而且其中多数活儿要由“主内”的女同胞完成,难怪潮汕地区以前有个规矩:学会挨砻、筛米、舂米粉、做米粿的姑娘才能出嫁。相比之下,当代的待嫁姑娘们没有什么“家务本事”上的思想压力,简直太舒服了。

你是本文的第1193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4、7、13
作 者: 马镇荣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