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农村的五工杂业中,过去打铁铺、打铁摊档几乎乡乡里里皆有之。因铁器,大至犁耙,小至柴刀、镰刀、锄头都离不开打工匠。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打铁这个行业正在渐渐消失,昔年的打铁铺不见了,走街串巷的打铁匠消失了。那远去的打铁声,仍令我遐思不已。 潮汕的打铁匠,始于何时,我未考证。但据明隆庆《潮阳县志》记载:“邑有铁匠户九百一十四。”可见打铁业在明代已相当发达。过去,本地铁匠有单独操作的作坊,乡人称为“打铁铺”。我的堂叔郭海柳是远近闻名的打铁师傅,他在圩集开有一家打铁铺。少年时,我常到他的铁铺看打铁,只见他搭起炉灶,燃起炭火,拉起风箱,立即炉火熊熊,铁块放进炉子,烧红之后,海柳叔挟起烧红的铁块放到铁砧子上,和另一师傅抡起大铁锤,甩开臂膀,叮叮当当,轮流打铁,之后,又将红红的铁块打成各种形状,如锄头、刀、斧子之类的铁器。据说这是一种绝技,而老铁匠们干起来却得心应手,他们赤着上身,汗流浃背,经过一双巧手,打造出来的铁器先被放到一处退火,这时,空气里弥漫着烧红的铁锈味,这气味又随着热风飘向铺内外,热浪一阵紧似一阵。海柳叔的铁铺在半个世纪以前生意还是兴隆的,经常有毗邻乡村的客户前来买货,也有邻近乡人拿诸如犁头、锄头、镰刀之类到铺里加工的。打铁虽辛苦劳累,但海柳叔却无怨无悔,夜晚在家门口前摆上一只小桌子,冲泡工夫茶,是他最快乐的时候。 不久前回农村老家,知道海柳叔已作古。我到圩集,怀旧之情犹生,想寻觅旧时的铁铺遗址,只见小屋墙壁斑斑驳驳,旧木门上铁锁长满铁锈,更让人想起当年铺子里的热闹情景。堂弟说,铁铺已关闭多年,现时乡人务工经商的多,家中农具如锄头、镰刀之类大大减少,上门买货和加工者逐年减少,加上打铁辛苦,年青人都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而那些有种地的乡人,小农具坏了旧了,就到外地买新的,谁也懒得把旧农具拿去加工,这是乡村铁铺关闭的一个原因。 在潮阳乡村,过去还有很多从五华县来的打铁匠,他们以寨门和神庙为临时的家,然后走村串巷,口里喊着“磨剪刀、修镰刀、打锄头”,随后就有一些人把旧的剪刀、镰刀、锄头、厚刀之类的小铁器拿给他们带去加工,他们的手艺真好,加工过的剪刀、镰刀、锄头、厚刀十分锋利,比新买的还管用,因此五华师傅的生意也像炉火一样热火。他们在一个村子,有时一住就是几个月,和当地农民十分熟悉,甚至成了好朋友。记得有一五华师傅,从家乡带一个女儿当帮手,后来他女儿与村里一青年农民相爱,结成夫妻,村人不知道她的名字,都把她称为“五华”,开始,我还以为她名叫“五华”,后来才知道五华是她的家乡。“五华”原来说客家话,住上一两年,便说得一口流利的潮汕话,近日回乡,知道“五华”已年近古稀,当上祖母了。 渐渐远去的打铁声和走村串巷的铁匠,仍像一首动听的乐曲,挥之不去而缭绕心头。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