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县志》载:“饶俗山居者治耕织……冬至米丸。”又称“十一月冬至节,亦谓之亚节,俗粉糯米为丸汤荐祖先,长幼食之谓添岁。牛皮以一枚糊之,谓报其功焉。”
    每年的十一月冬至节,农事告一段落,家家户户忙着藏粮和制作冬节丸,祭拜祖先,欢庆丰冬,且有“封冬”的习俗。
    “封冬”是把留下来的一部分丸,用“香线杆”穿成一枚一枚的丸串,冬至节那晚,把这些丸串按其大小长短分别插于福德庙、宗氏祠、神龛和祖像;插于谷仓、麦仓、豆仓和番薯仓;插于米瓮边、睡床边、门窗边和灶头边;还插于鸡栏、鸭栏、鹅栏、兔栏、羊栏、猪舍和牛棚。有的人家连家中的器物也无不粘上几枚。这一串串,一枚枚,象征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家团圆。也标志着丰收后,务必精打细算,开源节流。同时告诉人们添上一岁了。农民把耕牛视为“农家宝”,冬至节那天,除了煮一锅甜丸犒赏耕牛之外,还特意在耕牛的两条角、脊梁和尾巴上一一粘上一字形的冬节丸各三枚,一共十二枚。这十二枚冬节丸标志着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耕牛膘肥肉壮,体健力大,“一元大武”。农民家对牛的这种崇敬和厚爱,在当年的社会境况下,实际上是一项明智的做法。究其因,乃是报答耕牛长年劳役之功。倘若那一家死了牛,其悲痛程度是无可言状的。俗语叫“人食牛之脚下饭”。
    “封冬”过了三日三夜,一大早,孩子们便活跃起来了。屋里屋外,里室外室,牛棚猪舍……蹦蹦跳跳,熙熙攘攘。一串串的,一枚枚的冬节丸,剥开来,摘下来,装进口袋的,捏在手指上举得高高的,一个跟着一个,东跑西窜,快乐得如同飞出笼的鸟儿。剥开来的、摘下来的这些干腻腻的冬节丸,或蒸或烳或炒,有牙齿的人送一枚入口中,仔细咀嚼玩味,味道够香酥的。
    时下,每年的冬至节,家家户户仍然制作冬节丸,以示欢庆丰冬,展望来年。但“封冬”这习俗却是较为少见的了。
  

你是本文的第2187位读者
来 源: 潮汕民俗大观
作 者: 詹克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