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者按:饶宗颐先生是国际汉学界公认的大师。最近,在潮州市举行的“饶宗颐学术研讨会”上,近百名中外学者提交了86篇论文,对饶教授的学术成就作出权高评价。饶先生提倡创立潮州学,他是潮学研究的先行者和导师,主编《潮学研究》。还经常关注潮学的研究工作。现特列出《饶宗颐先生谈潮学研究》一文,以飨读者。 今年四月,著名学者,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顾问、《潮学研究》主编饶宗颐教授应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刘峰的邀请,前来观览《潮汕文库》出版物和潮人著作荟萃的“潮汕历史文化资料库”,并和有关人士畅谈他对潮学研究的有关见解。 海洋文化的新思考 饶宗颐先生虽年届八十高龄,但提起潮州学的事却谈峰甚健,他对潮汕的海洋文化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考。他说:“对海外交通的研究,这里开过《海上丝绸之路与潮汕文化》研讨会,涉及樟林古港。我想樟林这个樟宇值得重视,那就是别樟脑的樟树;在外国,有把中外的海上交通称为“樟脑之路”,这是颇有值得深入研究之处;潮汕人还常提起这里有樟溪、樟树下等乡村名字,更说明这里古代广种樟树,可生产大量樟脑。樟脑在西方,古代用于尸体防腐,又可灭虫,功能很高,十分珍贵;外国人把樟脑也称作“潮樟”,说是来自“小中国”,可能就是指潮州。如果“樟脑之路”指的是潮汕出口大量樟脑,那我们这里在古代海外交通的地位就更高了。”这一席话,启示了在地方文化的研究上,要突出当地的特点,以小见大,防止勉强套靠的做法。 研究地方文化不能以地域割界 当谈起潮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时,饶先生精神健旺,表述在文化关系上与毗邻地区不能截然切开的观点,他说:“地方文化以建制地域命名固然许可,但其内涵不是以此为界,而是互相渗透、互相丰富、共同接受的。我的祖先是大埔客家人,但先辈到潮州定居下来,我们就成为潮州人而且研究潮州文化,这没有什么奇怪。潮汕有很多客家人,潮文化也会有某些客家的成分,所以潮州学与客家学之间,也不能截然分离。有人说明朝农民起义领袖张琏是潮人,实际上他是上饶茂芝人,讲客家话的,而籍属潮州饶平县。有人说他被打败后逃到南洋去,但南洋潮、客属都没有关于他在南洋的传说,现在看明朝《潮中杂记》,也记述他是在大陆被杀的。客家学的研究比潮州学早,去年已在香港开第二次客家学研讨会,我也应邀参加了。地方文化的研究与周边地区有同有异,在相邻地带更有着不少‘重叠性’。”这里展示相邻地方的文化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潮梅边缘地带有所谓“半山客”和“半学老”,就是两地文化互相覆盖最恰切的概括。所以,研究地方文化,要有宽阔的视野和辩证观点,要有严密的科学性。 南戏源自温州 畲族散布浙湘 对于文化源流的探讨,饶老很重视潮州发现的明代戏文,特别是出土写本《金钗记》这一南戏剧目,从而指出:“南戏源自温州,也即宋元的永嘉杂剧,《金钗记》应是源于温州而后辗转流传下来的,那边现在还在演出这个戏。戏文里面保存有蒙古语,可见源于元代,潮剧是属南戏的一个声腔剧种,潮州与温州不止在剧上有密切的源流关系,在温州附近还有讲潮州话的村落,这在文化源流关系上更可多方面探索。”他建议在召开第二届潮州学国际研讨会时要有一个专门研讨戏曲的小组,最好请温州的学者前来参加研讨。饶老又谈到畲族问题,说:“畲族的发源地,都说是在潮州凤凰山,实际上浙江、湖南畲族人都很多,也都有“狗头王”的传说,这是百越先民流徒的痕迹,未必就始于潮州吧。这都需要调查研究,联系交流,建议组织到国内有关地方去访问并征集资料,第一步先到漳州 、泉州 、温州等地考察,这对研究潮文化很有益处。” 华人七百年前入泰 翁万达是潮人风范 解决学术问题,人类学、历史学的典籍是十分宝贵的钥匙,饶老兴致奋发地谈及这方面的实事:“泰国崇圣大学开幕时,泰王在参观过程中曾询问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到泰国,当时没有人能够回答。前年我在泰国作学术报告也有人提出类似问题,我举二个例子作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是在清迈府曾挖到一种文书,用华文书写,叫做《过山榜》,上面印有宋理宗(1223~1265年)年号;越南也有所发现,共有几十张。原来这是瑶族人过境的证书(护照一类),可见中国人早在十三世纪已进入泰国。为何进入泰国呢?因为当时元蒙灭宋,有一路是从西南迂回打进中原的,这一路军在云南先打垮大理国,这个民族小国的瑶人就逃散进泰国去。日本人在清迈曾拿到瑶族人的文章,里面也写着宋理宗的年号,已由日本一家大学出版,这也是华人人泰的旁证。清迈这地方,因长期与云南战争,壮丁多战死,连地名也别称为“八百寡妇”,与中国交战,也是一种往来。二是泰国在古代也利用华人联络中国,我查考史籍发现,在元朝天历年间,泰国派到中国朝贡的大使就是杭州人,他回泰国时还带去大量的中国龙泉窑青瓷。”这一席话,说明考古证史,是研究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据。他指出潮人还有不少史料文献流散在海外,巴黎图书馆还保存着中国戏文以至潮州戏的《荔枝记》,其他地方也保存着康熙林杭学修的《潮州府志》,诸如此类,都宜在密切交往中拿回来出版。 文物古迹是潮州学研究的物证,饶先生对此关怀备至,他专诚观访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故乡的宗庙及“翁公书院”,他对翁万达作出很高的评价,他说:“翁公是潮汕历史上一大名人,他修长城,守宣大,平越乱,又执行积极的民族政策,对国家作出很大贡献,是潮人的风范。翁公故渍,要认真保护,桐堂的门神画,要保存原貌。翁公书院周围环境要保护好,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不宜乱搭乱建。”他高兴地表示此行完成了一大风愿,一定要为翁公故地添一题刻,回到香港没几天就送来他的题书“绍踪前轨”四个大字,这既是弘扬前人业绩,又要求后人循其足迹为潮人多做贡献。(资料来源:internet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