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让妈祖文化鲜活起来1.jpg

传承,让妈祖文化鲜活起来2.jpg

传承,让妈祖文化鲜活起来3.jpg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珠珍娘娘、珍珠娘娘、宝珠娘娘诞日,在这一天,来自海内外妈祖宫庙的代表携虔诚信众,齐聚潮阳河溪镇华阳乡举行庆典活动。记者了解到,华阳珠珍娘娘信俗已延续800多年,2015年,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2021年,汕头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到要推动潮汕文化守正创新,以“华阳珠珍娘娘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深度挖掘以妈祖文化为代表的海洋文化内涵,打造国际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品牌。

近日,记者走进潮阳河溪,采访华阳珠珍娘娘信俗省级“非遗”传承人吴宝明。

古庙里追寻文化印记

盛夏的午后,一场骤雨带来丝丝凉意。记者沿着潮阳区珠光大道行驶,一路上,不时见到瓦脊灰塑、砖雕木刻的潮汕老厝沐浴在阳光中,墙角的紫薇开得正欢,美景如画。我们寻访的华阳妈祖珠珍宝圣祖庙就在这里,始建于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明嘉靖(公元1522年)年间重修,延续至今已有893年历史,在袅袅香火之中,这座古庙显得庄严肃穆。

“往常我们妈祖文化活动很丰富,来自各地的妈祖宫庙的代表经常组团前来交流”,华阳珠珍娘娘信俗省级“非遗”传承人吴宝明说,最近因为疫情防控,许多活动不得按下“暂停键”。

相传,珠珍娘娘为玉皇大帝长女,与两个妹妹分别主治天花、麻疹和水痘疹,为百姓祛除疾病。“珠珍娘娘信俗在华阳民众中数百年传承不断,因华阳曾称下洋,故当地群众称珠珍娘娘为下洋妈”,提起妈祖信俗,吴宝明如数家珍,他说,“下洋妈祖”给民众带来福祉,后人遂在此筑庙拜祭。

吴宝明从年幼就热衷华阳妈祖珠珍娘娘文化。1990年,他主持了中断已久的珠珍娘娘莲驾巡游民间文化活动,同时组织成立了珠珍娘娘文化研究理事会。多年来,吴宝明组织修缮祖庙,打造文化广场,举办大型妈祖文化节,促进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发展。

妈祖信俗融入生活中

记者了解到,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已延续数百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珠珍娘娘诞日,民众都会来这里祈福;农历八月或九月择日演戏、纸影各三夜,摆桌席送“阿妈上大路”;农历八月廿五日,连续三夜做“平安戏”,家家户户火可饭,乡众设席祭拜,以答谢阿妈保佑乡民出海船只平安;至岁末年底,则进行年满酬神祭拜,历年不衰。“这一习俗是研究妈祖文化与海洋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依据资料”,吴宝明自豪地说,妈祖文化已经融入村民生活。

随着时代传承,华阳珠珍娘娘信俗将民众日常的信仰习俗、庙会仪式与传统民俗文化展示等结合起来,以崇祀、歌舞、民间杂技活动等为载体,有引路牌、泼花水、鸣锣开道,灯笼彩旗队、仪仗队、英歌队、男女标旗、虎狮队、腰鼓队等,内容丰富多彩,富有地方特色。每次巡游场面蔚为壮观,现场锣鼓喧天,气氛热烈,引来广大市民和游客纷纷赞叹,大家沉浸在民俗盛事中,感受着当地的历史文化。

展示传承古民俗文化

“每年春节至元宵期间,我们会举行珠珍娘娘莲驾巡游为民祈福活动”,吴宝明用手机翻看之前巡游的照片和视频,一边回忆,一边侃侃而谈。视频中,吴宝明上演的坐钉轿、睡钉床、上刀梯等习俗格外引人注目。只见铁钉轿的坐垫上布满铁钉、梯子是由锋利的刀子组成,吴宝明身穿红大褂,坐上铁钉轿,光脚踩铁钉;赤脚踩着钢刀一步一步爬上刀梯,面不改色,毫发无损,场面震撼。

“我们做到群体传承和活态传承。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是老一辈人的心愿,也是我们的责任。”吴宝明说,华阳珠珍娘娘信俗已经根植于民间土壤800多年,它们是民间文化的“土特产”,是一方百姓日常的生活习惯,也是他们最浓郁的乡愁。在吴宝明看来,“妈祖信俗”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场场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也是民间花会的展示平台,展示了潮汕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信俗承载了潮汕人祈求国富民强、追求美好生活的虔诚愿景”,吴宝明说,他希望信俗继续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走入大众的视野,唤起更多人对“非遗”的感性认识和传承意识。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