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俊钿讲述风炉制作技艺
许俊钿珍藏的风炉成品
“节约炉”曾是日常做饭的首选炉具
部分风炉制作工具
潮汕老行当
过去,老百姓用风炉烧水做饭,传统技艺制作的风炉销量大,曾经是盛极一时的一个行当。特别是潮汕人爱喝工夫茶,用风炉子“哈烧茶”更是每家每户的日常。如今,风炉渐渐被煤气炉、电磁炉、电饭锅等所取代,除了一些复古茶室会用到这种老式茶炉,以及一些文人墨客将之作为风雅之物收藏,市面的需求量已越来越少,这一行当也因为难以维持生计而逐渐没落,后继乏人。
为风炉刻画造型,首创“树头炉”
近日,澄海后沟村的村民许俊钿将家中珍藏的几个风炉成品和制作工具送到了村委会用于村史展览。许俊钿是后沟村手工风炉制作的一名老艺人,如今年事已高,不再从事这一手艺活,他希望这些物品能继续被保留下来,更希望这些传统手工艺品能引起后人学习和传承的兴趣,让手工风炉制作这一老行当不会被时代所淹没。
后沟村出产的风炉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远近闻名。许俊钿说,后沟村原来出名的是烧砖瓦技艺,村里没有人从事制作风炉子的行当。制作风炉的技艺是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和几位同村年轻人一起在潮州的东凤学习来的,因为看到风炉的销量不错,而且制作风炉的窑灶比较简易,搭建成本较低,他们回村后就在村里砖瓦窑区的附近搭起了烧制风炉的窑灶,自主创业。
因为后沟村有获得制作风炉优质黄枝土的便利,加上他们在学习技艺之后不断反复尝试制作,不但使风炉具有耐火不裂的质地,还通过外观、形状、用途上的不断创新,使后沟风炉更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很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深受周边地区群众喜爱,销路越来越旺。特别是他们创造性地为风炉刻画造型,首创了高脚茶炉“树头炉”,是众多潮汕人必不可少的“工夫茶伴侣”,直到现在这一造型仍是复古茶楼最常见的风炉造型。此外,他们不断根据生活需要改造用来做饭的风炉,都非常实用。特别是“节约炉”,可将整个锅藏于风炉肚子里,起到更好的保温效果,大大节约了燃料,是老百姓日常做饭的首选炉具。
黄枝土揉成泥坯,一次烧制风炉20多个
许俊钿向记者介绍,制作风炉需要经过炼土、制坯、晾坯、入窑、烧窑、出窑等多道工序。先要选取优质的黄枝土,将松软的黄枝土揉捏成泥坯,再将泥坯放入木模中,手工慢慢捏制出炉心的形状;再用木制圆规辅助制作“风炉窗”,用来架设于风炉的通风口上方,以便烧火时作通风之用。炉坯制成之后阴干一段时间,再用刻刀刻上花纹、修整边缘,使炉坯定型。定型之后继续阴干,凑到一定数量后集中入窑烧制。许俊钿说,泥坯做得好不好,决定了制成的风炉子能否经受得住炭火的长时间加热。后沟出产的风炉子,保温性能强,通风效果好,能保证炭火充分燃烧,远近闻名。
当年,许俊钿拥有自己的一个烧制风炉窑灶,一次大概可以烧制大大小小的风炉20多个,所以他会事先制作好大大小小20多个风炉坯子之后再一起入窑烧制。他说,一天大概可以制作一个风炉坯,20多个坯子制作完成之后,先晾坯定型,再入窑经两天两夜不间断烧制后完成出窑。一窑风炉差不多制作一个月时间,由他和母亲两个人协作完成。风炉制作完成后,他骑着自行车载着小的风炉沿街售卖,大的则乘船带至店市批发给商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煤炉大概卖7块钱,小的茶炉卖三四块钱,一窑风炉大概可以卖一百多元,虽然辛苦,但不愁销路,在当时还属于收入可观的行当。但后来随着各种现代炉具的出现,销路越来越差,他一直坚守着这个行当近50年时间,直到七八年前才不得不停止了风炉的制作。
许俊钿说,村里原来有几位制作风炉的老艺人,已先后离世,如今只剩下他和另外一位老艺人许卓山,都已年近八旬,没办法再制作风炉,这一传统老行当如今后继乏人,让他十分焦心,他将风炉成品和制作工具全部献出,就是希望能有后来者将这一传统器物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