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作的印泥红而不燥,给人一种素雅之美

丁明精心调制印泥

煮艾草

在中国传统的文房用品之中,除了“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外,印泥也是书画家在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用品,它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印章艺术表达出的效果。今年,手工印泥制作技艺入选汕头市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名录。

“广东印章大师”丁明是手工印泥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人。从事印章镌刻和印泥制作30年的他,用7年时间潜心研究印泥古方,为老手艺注入“新活力”,使流传在汕头百余年的民间手工印泥制作技艺得以恢复、传承、发展。近日,记者专访丁明,探秘传统手工印泥制作技艺。

百年前侨批往来让印泥火起来

走进汕头市刻印厂,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印泥清香,让人联想到“翰墨飘香”。展示厅橱窗里摆满了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印泥,犹如一个“印泥王国”,朱红的印泥,细腻平滑地铺在瓷盒内,再放入一个精致的市篮,甚有雅趣。

印泥,古代又称为“丹泥”“印朱”等,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封泥。唐宋时期出现朱砂调水用于拓印的涂料。至明清两代,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印泥的制作技艺基本成熟,相关技术一直传承至今。

丁明是“广东印章大师”、手工印泥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人,从事印章镌刻和印泥制作已30年。在他的推动下,印章镌刻技艺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丁明也成为了这项技艺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同时,他默默地坚守着手工印泥制作技艺,他说,印泥是传达、标示印章艺术的媒介物,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印章艺术表达的效果。在他看来,印泥制作虽是一个相对小众的项目,却是书法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丁明还尝试着将印泥转化为艺术品,让这项技艺能够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播和传承。

“印泥与印章同根同源,如果没有印泥,印章是无法呈现的,所以印章艺术发展也促进印泥同步发展。”说起印泥,丁明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汕头开埠后,商贸兴旺,特别是侨批行业的发达,催生了以镌刻印章为职业的刻印行业,印泥制作技艺也应运而生。

印章印泥的使用在潮汕地区乃至海外曾经盛极一时,当时在小公园一带,出现了不少刻印社,这从侨批上可以看出来。拿出珍藏的几封侨批,丁明指着上面一个红色醒目的小印章说,这就是如意章,以寄愿远方的亲人如意平安。丁明说,海外华侨对印泥的要求甚高,促使各家刻印社纷纷加大印泥的研制。

“林淦坤等第一代印泥师傅发现,潮汕优质的艾草、蓖麻和木棉,是制作高档印泥的好原料”,丁明说,温润的气候环境,丰富的草本植被,尤其盛产艾草和蓖麻,以及木棉花的木棉絮都是制作上等印泥必备的原料。得益于汕头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人文历史优势,林淦坤研制生产出色彩艳丽、辨识度高、条缕清晰的印泥,特别适合石、木、角、牙等材料印章的使用。

潮汕物产入料几十道工序匠心制成

1955年成立的汕头市刻印厂,以“川月刻印社”为班底,汇集了多家刻印厂的名师名匠。从小喜欢书画的丁明,17岁时随汕头市刻印厂的郑灼光师傅学习镌刻,19岁时,他正式进入市刻印厂工作。

“当时,刻印厂效益很不错,来自全国各地的印章印泥订单络绎不绝。”丁明认真向老师傅学习印章镌刻和印泥的制作工艺。靠着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他逐步掌握了印泥的整道制作工艺。

“文房四宝”几乎尽人皆知,而“文房五宝”则知之者甚少,这第五宝指的就是印泥。汕头手工印泥制作技艺早期由福建漳州传入汕头埠后,经历代印章艺人的传承和改良,制作技艺不断进步。至上世纪90年代末,汕头市刻印厂生产的印泥已小有名气,在参加广东省工艺美术博览会上备受关注,得到西泠印社名家极高评价。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只有内行人才知道,要深入了解刻印的人才能够找到好印泥的灵魂。手工印泥制作技艺选材考究、工艺精良且严格,制出的印泥具有色彩艳丽、条缕清晰、不霉不结、夏不渗油,冬不凝冻等优点。

“印泥制作是一项繁缛精细的手工技艺,主要有研朱、制油、搓艾、捣泥四个环节数十道工序。”丁明对手工印泥制作技艺各个环节了如指掌,介绍起来如数家珍。首先是选择优质朱砂,经多次研磨后作为印泥的呈色剂;其次是精制优质的蓖麻油。其方法是煮和晒,经静置后提取黏度高、无杂质色素的印泥粘合剂;第三个环节是制作艾绒,艾绒和木棉絮是制作印泥的最佳吸附材料。取成熟的艾草经晒、洗、捶、打、搓、捣的多次反复才能取得细长柔软的艾绒。最后一个环节,将朱砂和蓖麻油混合搅拌成酱状,加入艾绒、木棉絮和其他辅助材料,捶拉成泥块物,再经陈化处理,印泥才做成。

花7年时间造一方春盛印泥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脑数控技术发展,印章雕刻机、激光雕刻机等设备的出现,传统手工镌刻技艺逐渐被替代,手工印泥在汕头中断了十几年之久。作为汕头手工印泥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人,丁明在2015年成立“游刃斋”品牌工作室,在传承历代印泥师傅经验的基础上,用7年时间潜心研究印泥古方,研发出具有本土特点的“春盛”篆刻手工印泥。

对于印泥的制作,丁明也是照足了古法,靠手工用瓷棒和瓷钵来研磨。“机器打出来的泥颜色暗沉不鲜亮。因为机器棒是铁制的,而铁和朱砂会发生作用,印泥会变黑或者暗沉。同时,机器打磨时,会把艾绒中的长纤维打碎,印泥的黏稠度也会减少。”

“一盒春盛印泥,放在那里,别说三年五年不会变干,就是几十年,颜色还是那么鲜亮,油光闪闪,这就是汕头手工印泥的独特之处。”丁明说,好的印泥芳香四溢,色泽温雅,匀净透亮。钤在书画上则色彩鲜美而沉着,有立体感,而且时间愈久,色泽愈艳。质地差的印泥,钤印出来则显得色泽灰暗或浅薄,有的油迹浸出,使印文模糊。

和其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一样,由于制作成本高、工艺繁缛、生产周期长,不少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手工印泥制作技艺濒临失传。“老手艺,高要求,这也意味着能坚持制作印泥的人少之又少。时至今日,能够完整掌握这一技艺的人已寥寥无几。”丁明表示,传承印泥制作,一定要热爱“印学”且有强烈的探索欲和创新精神。

一个人,能心无旁骛30年做同一件事,这一切源自于传统工艺的坚守、工匠精神的传承,对于传承手工印泥制作,丁明显得是那么“义无反顾”。“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者大有人在,但真正愿意投身印泥制作这门枯燥活儿的人不多。”在丁明看来,对手工印泥的传承是几代人的情结,即使再困难,他也会把春盛印泥制作技艺的接力棒传递下去。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